基于设计模式的学习之旅-----序言
工作了几年,发现设计模式在开发中的重要,重新温习设计模式。该系列文章用于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和大家分享个人对设计模式的一些理解。
1、什么是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
2、设计模式的目的
A、提高系统的延展性
B、提高代码的质量和可阅读性
C、提高个人的能力
3、设计模式介绍
设计模式分类: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
3.1 创建型
创建型模式抽象了实例化过程。它们帮助一个系统独立于如何创建、组合和表示它的那些对象。一个类创建型模式使用继承改变被实例化的类,而一个对象创建型模式将实例化委托给另一个对象。
创建型模式包含一下几种:
ABSTRACT FACTORY(抽象工厂)、BUILDER(生成器)、FACTORY METHOD(工厂方法)、PROTOTYPE(原型)、SINGLETON(单件)
模式的意图:
A、抽象工厂: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
B、生成器: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
C、工厂方法:定义一个用于创建对象的接口,让子类决定实例化哪一个类。 Factory Method使一个类的实例化延迟到其子类。
D、原型: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
E、单件: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
3.2 结构型
结构型模式涉及到如何组合类和对象以获得更大的结构。结构型类模式采用继承机制来组合接口或实现。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采用多重继承方法将两个以上的类组合成一个类,结果这个类包含了所有父类的性质。这一模式尤其有助于多个独立开发的类库协同工作。
结构型对象模式不是对接口和实现进行组合,而是描述了如何对一些对象进行组合,从而实现新功能的一些方法。因为可以在运行时刻改变对象组合关系,所以对象组合方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这种机制用静态类组合是不可能实现的。
结构型模式包含一下几种:
ADAPTER(适配器)、BRIDGE(桥接)、COMPOSITE(组合)、DECORATOR(装饰)、FACADE(外观)、FLYWEIGHT(享元)、PROXY(代理)
模式的意图:
A、适配器: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 A d a p t e r模式使得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一起工作的那些类可以一起工作。
B、桥接:将抽象部分与它的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
C、组合: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C o m p o s i t e使得用户对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使用具有一致性。
D、装饰: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来说, D e c o r a t o r模式相比生成子类更为灵活。
E、外观:为子系统中的一组接口提供一个一致的界面, F a c a d e模式定义了一个高层接口,这个接口使得这一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F、享元:运用共享技术有效地支持大量细粒度的对象。
G、代理: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3.3 行为型
行为模式涉及到算法和对象间职责的分配。行为模式不仅描述对象或类的模式,还描述它们之间的通信模式。这些模式刻划了在运行时难以跟踪的复杂的控制流。它们将你的注意力从控制流转移到对象间的联系方式上来。行为类模式使用继承机制在类间分派行为。行为对象模式使用对象复合而不是继承。
结构型模式包含一下几种:
CHAIN OF RESPONSIBILITY(职责链)、COMMAND(命令)、INTERPRETER(解释器)、ITERATOR(迭代器)、MEDIATOR(中介者)、MEMENTO(备忘录)、OBSERVER(观察者)、STATE(状态)、STRATEGY(策略)、TEMPLATE METHOD(模板方法)、VISITOR(访问者)
模式的意图:
A、责任链: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一个对象处理它为止。
B、命令: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从而使你可用不同的请求对客户进行参数化;对请求排队或记录请求日志,以及支持可撤消的操作。
C、解释器: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D、迭代器:提供一种方法顺序访问一个聚合对象中各个元素 , 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表示。
E、中介者:用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的对象交互。中介者使各对象不需要显式地相互引用,从而使其耦合松散,而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F、备忘录:在不破坏封装性的前提下,捕获一个对象的内部状态,并在该对象之外保存这个状态。这样以后就可将该对象恢复到原先保存的状态。
G、观察者: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 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
H、状态:允许一个对象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对象看起来似乎修改了它的类。
I、策略:定义一系列的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 并且使它们可相互替换。本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变化。
J、模版方法: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到子类中。 Te m p l a t e M e t h o 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
K、访问者:表示一个作用于某对象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它使你可以在不改变各元素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操作。
4、如何选择设计模式
A、考虑设计模式是怎样解决设计问题的
B、浏览模式的意图部分
C、研究模式怎样互相关联
D、研究目的相似的模式
E、检查重新设计的原因
F、考虑你的设计中哪些是可变的
5、如何使用设计模式
A、大致浏览一遍模式
特别注意其适用性部分和效果部分,确定它适合你的问题。
B、回头研究结构部分、参与者部分和协作部分
确保你理解这个模式的类和对象以及它们是怎样关联的。
C、看代码示例部分,看看这个模式代码形式的具体例子
研究代码将有助于你实现模式。
D、选择模式参与者的名字,使它们在应用上下文中有意义
设计模式参与者的名字通常过于抽象而不会直接出现在应用中。
E、定义类
声明它们的接口,建立它们的继承关系,定义代表数据和对象引用的实例变量。识别模式会影响到的你的应用中存在的类,做出相应的修改。
F、定义模式中专用于应用的操作名称
使用与每一个操作相关联的责任和协作作为指导。还有,你的名字约定要一致。
G、实现执行模式中责任和协作的操作
实现部分提供线索指导你进行实现。代码示例部分的例子也能提供帮助。
6、参考信息资料
Gof设计模式、HeadFirst 设计模式、网络上已有的分享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