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原文《樊登读书思维导图》
    一,大脑中的两个系统
    大脑中存在着两个思维系统,丹尼尔.卡尼曼命名它们为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统1

    1. 无意识的自动反应模式,即直觉思维
    2. 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是生活简化,从而不用每天起床思考如何刷牙、如何锁门。。。
    3. 联想激活功能强大,喜欢根据有限的线索自动编圆一个故事,也不验证真假,直接当成真相来看——并且这些都在瞬间考直觉反应完成
    4. 全天候24小时开启,无法关闭
    5. 能察觉简单关系,比如“他们长得一模一样”“这个矩形比那个高一点”,但无法快速处理多个独立话题
    6. 偏爱甜食
    7. 冲动、凭直觉行事

    系统2

    1. 控制、转移注意力去有意识地操作一件事
    2. 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3. 懒惰,常常将系统1提供的解决方案直接拿过来使用——即很容易就信了系统1编的故事
    4. 当事件令系统1吃惊,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
    5. 具备推理能力,谨慎
    6. 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放纵、屈从与诱惑都在此时发生。
    7. 系统2通常会忙于认知活动,当系统2产生认知负担,就形成了自我损耗,即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自我的一部分集中攻克A事,就无法分拨精力再去抵挡B诱惑,系统1就在此时钻空子,放弃自律行为了。比如工作十分疲惫的时候你会很想来一块巧克力蛋糕

    二,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系统2就会根据这种熟悉感做出判断。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生的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曝光效应指的是,当某个人、某句话频繁出现,反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系统2判定为可信的。
    启动效应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觉得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这种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甚至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启动了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
    常态理论
      当你坐在餐厅观察别人,服务员向每桌赠送一碗汤,客人1喝后表现出痛苦的感觉,你的系统1表示震惊,联想判断可能汤有问题,客人2差点吐了,这明明也不是常规事件,但你不在惊讶,因为客人2 的行为验证了你的猜测——汤有问题,所以他这么表现才是正常的。
      就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愚见的心理学家”。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解释为因果关系,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书上掉下来?牛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确认偏误
      当有人问你“山姆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山姆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的预期值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中的印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
    框架效应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与“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得安心。
      象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描述着含义的语言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进而影响决策判断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三,大脑思考机制带来的直觉缺陷

    启发法
      1 启发性问题
        用简单的启发性问题,代替复杂问题,然后以便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但明显,这答案是不确切的。
      2 典型性启发
        用典型性判断代替概率评估,例如“他的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纹身”
    合取谬误
      例如对小明的描述如下:小明热爱小动物,看到动物死去都会伤心流泪,请问小明长大后更可能成为:
      A 牙医
      B 素食主义的牙医
      很多人会选择B,但实际上B发生的条件“素食主义”、“牙医”涵盖了A发生的条件,可能性更低。但人们往往会受到启发联想的影响,认为B更可能发生,这种认为多重条件“甲且乙”比单一条件“甲”更可能发生的认知错误,就是合取谬误。
    忽视回归均值现象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无视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锚定效应
      例如当问众人“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费400美元。。。”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效用层叠
      关于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媒体为博眼球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大的集体关注,而这部分注意力会变成激愤和焦虑。例如蓝可儿事件,拉夫运河灾难事件等。
    结果偏见
      事实会让记忆朝已发生的结果修正。例如辛普森谋杀案发生时,部分人持观望的观点,真相大白时,这些人却认为自己当时所持的观点是与真相相匹配的。而且往往结果越糟糕,后见之明的偏见就越厉害。
    有效性错觉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简单的测试、对过去的分析去预测未来,并以为有效。事实上,影响长期未来的因素十分复杂,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过度信赖直觉
      专家型直觉:这类直觉来源于长期练习,在专业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练习使某些人对某个领域存在一种综合经验直觉,是他们得以在面对事件时凭借“第六感”迅速而正确地处理它。
      其他直觉(天马行空的联想):系统1编个故事,系统2信了
    规划谬论
      过于乐观,不切实际地制定接近理想目标的计划和预测或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而提高计划或预测数据的行为
    乐观偏差
    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的承受风险能力强,而是高估了收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想要达成预期的收益,被已沉没的成本羁绊,而无法及时止损。
    前景理论
      确定效应
        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反射效应
        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损失厌恶
        人们对损失比获得更敏感
    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度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
    联合评估与偏好逆转
      现实生活中,影响我们对单一实物的判断的,可能不仅仅是该事物的本身,还有可能与它和其他实物的比较有关,联合评估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让我们陷入锚定效应等心理缺陷。
    偏好逆转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手头上只有单一事物的信息时做出的选择,可能在获得多个事物的信息,进行联合评估后发生逆转。

    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在熟悉的情景中采用的套路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是它也因经验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
    系统2的工作则是宽松地监督着系统1,它经常不加验证地同意系统1的解决方案。它也负责抑制系统1因直觉反应产生的冲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强忍着不诅咒别人去死的经历。
    系统1和系统2的分工是非常高效的,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这就决定了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懒惰的系统2常常不假思索就赞同了系统1 的做法。
    影响决策的心理学效应


    四,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1. 利用曝光效应常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露面以引发认知放松。
    2. 可以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3.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4.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景。
    5.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6.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五,两个自我
      即便体会过了,人依然未必能分清什么事情对自己有益,什么事情有害,这体现在某事的体验用不同于其决策效用上。即某事带来的实时感受可能很强烈,但做决策时,它的影响却未必强烈。(案例::峰终效应——峰值与终点时刻的感受会影响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这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利自己的判断)
      我们体内也存在着一个呈现客观生活经验的经验自我,和产生于主观记忆的记忆自我,以经验自我为基准,记忆自我常伴有更多主观色彩。

  • 相关阅读:
    光遇————墓土(补充)蜡烛收集
    光遇————雨林
    每日光遇日记
    光遇————墓土
    光遇————云野超级不详细的蜡烛收集
    光遇————晨岛超级详细的蜡烛收集
    高精度
    HDU 1002: A + B Problem II (大数加法)
    HDU 1018:Big Number (位数递推公式)
    D2. Remove the Substring (hard version) (KMP-next数组 ) ( Codeforces Round #579 (Div. 3) )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unerz/p/1205838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