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ava Cache源码解析


    概述:

    Cache.png | center

    本次主要是分析cache的源码,基本概念官方简介即可。

    基本类图:

    8acadba60c209389.png | center

    在官方的文档说明中,Guava Cache实现了三种加载缓存的方式:

    • LoadingCache在构建缓存的时候,使用build方法内部调用CacheLoader方法加载数据
    • 在使用get方法的时候,如果缓存不存在该key或者key过期等,则调用get(K, Callable)方式加载数据;
    • 直接调用put方法来放置缓存

    核心类及接口的说明,简单的理解如下:

    • Cache接口是Guava对外暴露的缓存接口,对外的方法如下图,Cache定义的接口get接口中,必须要传入Callable,Callable是如果不存在就加载的方式定义,这种就是第二种加载缓存的方式,如果缓存中key不存在或者过期的情况,调用get(K,Callable)来实现
      952eb0f96f5f6d88.png | center

    • LoadingCache是对Cache的进一步封装,继承自Cache接口,主要是实现了get(K)这种定义策略
      f03a8008709cb675.png | center

    • LocalManualCache实际上是Cache的标准实现,注意LocalManualCache不包含无Callable参数的get方法,是一种能在键值找不到的时候手动调用获取值的方式

    • LocalLoadingCache则是LoadingCache的实现,核心的区别在于支持在key找不到的情况下自动加载value的功能点,其实是保存了一个CacheLoading的初始值

    • LocalCache是存储层,是真正意义上数据存放的地方,继承了java.util.AbstractMap同时也实现了ConcurrentMap接口,实现方式和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相同,都是采用分segment来细化管理HashMap中的节点Entry,细粒度锁的方式来增大并发性能。

    • CacheLoader我的理解是缓存加载策略,即负责计算key-value的对应关系,是一个抽象类,需要业务定制自己的策略。在Guava的使用过程中,get参数传入的Callable接口最终会被封装成匿名的CacheLoader,负责加载key到缓存中

    • CacheBuilder 由于cache配置项众多,典型的builder模式场景,复杂对象的构造与其对应配置属性表示的分离。

    实现详解:

    底层存储LocalCache

    LocalCache是线程安全的集合,为了实现这个特性,使用了经典的细粒度锁来控制,本质和ConcurrentHashMap的实现方式类型,在存储中采用了多个Segment对应一个锁,来分散全局锁带来的性能损失。当去put一个entry的时候,一般只需要拥有某一个segment锁就可以完成。下图是ConcurrentHashMap和HashTable存储的描述。
    415f802c63073903.png | center

    在实现上,LocalCache的并发策略和ConcurrentHashMap的并发策略一致,也是进行了分段,支持不同段的并发写入。
    67e80395eb6a239f.png | center

    • Segment中使用 volatile AtomicReferenceArray<ReferenceEntry<K, V>> table;
      来存储对象,可以这样理解,每一段的Segment相当于一个HashTable的实现
    • guava的实例对象中存在一些Queue,这个是Guava扩展实现的各种引用对象回收的策略(Strong、Weak、Soft)类型,这块不具体分析了,平时我并不怎么用Weak、Soft,接触过的只有ThreadLocal里面,这块可以看我博客fail-fast分析。同时,Guava定义了ReferenceEntry,ValueReference也是为GC回收策略做的
    • Segment中的table是一个array,每一个元素都是RefenceEntry的链表,同时会将具体的value值封装为一个ValueReference
      9f526c73828fbda1.png | center
    • LocalCache的扩容是基于Segment的,也就是说是分片的扩展,单个Segment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容量,与其他的Segment无关的
    • Segment中使用的是LRU缓存回收算法,GuavaCache实现的LRU针对的是Segment来做回收的,不是针对整个LocaCache来做的

    ReferenceEntry及LRU回收算法的实现

    ReferenceEntry是Guava中对一个key-value节点的抽象,每一个Segment中都包含这一个ReferenceEntry数组,每个ReferenceEntry数组项都是一条ReferenceEntry链,其数据结构如下:

    716b696071f13178.png | center

    类继承结构如下:
    107448bf656adc5b.png | center

    ReferenceEntry包装了key-value节点的同时,主要的功能点是增加了引用数据类型回收机制(这个不讨论),设置了accessQueue和writeQueue队列,这个两个其实是双向链表,分别通过previousAccess、nextAccess和previousWrite、nextWrite字段链接而成,这两个队列存在的目的是:实现LRU算法

    涉及到一些概念说明:

    • accessQueue:这个队列是按照最久未使用的顺序存放的缓存对象(ReferenceEntry)的。由于会经常进行元素的移动,例如把访问过的对象放到队列的最后。
    • writeQueue:保存按照写入缓存先后时间的队列,对于新写入的节点或者更新的节点,都会将该节点ReferenceEntry加入到队尾。对头元素是长时间没有变化的对象,而队尾则是最近更新的节点。
    • recencyQueue:每次访问操作(即客户端每次调用get方法的时候)都会将该entry加入到队列尾部,并更新accessTime。如果遇到写入操作,则将给队列内容排干,如果accessQueue队列中持有该这些 entry,然后将这些entry add到accessQueue队列。如此看来,recencyQueue是为 accessQueue服务的,一开始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有了accessQueue还有设置recencyQueue,下面的链接做了解释,简单讲就是get的使用使用了ConcurrentLinkedQueue来记录访问的数据,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lock()

    https://github.com/google/guava/issues/1487

    put操作

    对于Segment的put,基本流程如下:

    • 加锁lock
    • 判断缓存是否超过了过期时间
    • 判断当前存储是否到了最大容量,如果到了,扩容
    • 将新元素进行封装,加入到存储中
    • 更新控制队列,accessQueue、writeQueue
    • 判断队列中现有元素是否超过了maximumSize,进行容量的控制
    • 触发时间通知,包括StatsCounter和RemovalNotification
    • 释放锁

    Segment对锁的控制

    上面提到过LocalCacal对于并发的控制,粒度是Segment级别,而Segment当中锁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频繁,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简单,直接让Segment继承了java.util.concurrent.locks.ReentrantLock

    segment对size的控制策略

    guava cache并不会开启额外的线程去扫描当前的存储,看是否达到了存储上限,而是在每次put的时候进行判断

    /**
     * Performs eviction if the segment is full. This should only be called prior to adding a new
     * entry and increasing {@code count}.
     */
    @GuardedBy("Segment.this")
    void evictEntries() {
      if (!map.evictsBySize()) {
        return;
      }
    
      drainRecencyQueue();
      while (totalWeight > maxSegmentWeight) {
        ReferenceEntry<K, V> e = getNextEvictable();
        if (!removeEntry(e, e.getHash(), RemovalCause.SIZE))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
    }
    
    // TODO(fry): instead implement this with an eviction head
    ReferenceEntry<K, V> getNextEvictable() {
      for (ReferenceEntry<K, V> e : accessQueue) {
        int weight = e.getValueReference().getWeight();
        if (weight > 0) {
          return e;
        }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之前有说到过accessQueue,这个队列是按照最久未使用的顺序存放的缓存对象(ReferenceEntry)的。由于会经常进行元素的移动,例如把访问过的对象放到队列的最后。而当元素超过了预设的maximumSize,就会从accessQueue的队头取对应的数据,也就是最长时间没有访问到的那个元素,然后从Segment的table中剔除,同样的也要从writeQueue、accessQueue中剔除

    ReferenceEntry<K, V> removeValueFromChain(ReferenceEntry<K, V> first,
    	ReferenceEntry<K, V> entry, @Nullable K key, int hash, ValueReference<K, V> valueReference,
    	RemovalCause cause) {
    	enqueueNotification(key, hash, valueReference, cause);
    	writeQueue.remove(entry);
    	accessQueue.remove(entry);
    
      if (valueReference.isLoading()) {
        valueReference.notifyNewValue(null);
        return first;
      } else {
        return removeEntryFromChain(first, entry);
      }
    }
    

    Segment对失效时间expireTime的控制

    segment对失效时间的控制也并不是由单独的线程去控制,而是在用户每次请求的时候触发检测,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线程消耗。但是这样也会有一定的问题,简单讲,如果大量的请求同时到,而且缓存内容全部都失效的话,相当于没有做任何缓存控制,而且还延长了单次请求的时间。在大促的时候曾经遇到过,每隔一段时间都发现请求rt会出现毛刺,后来发现是用来本地缓存,大量的数据同时失效,而且恰好有很多请求同时来到,全部都去读取DB,rt全部变高。
    这种方式也临时的解决方案,比如说,预热缓存的时候分批进行。
    如果真的存在一些数据需要常驻本地缓存,可以考虑使用额外的线程进行定时刷新,简单的做法是:假设设置的expireTime为10分钟,那么每隔9分钟,定时任务去读取cache中的数据,然后更新。(之前看zk的代码,zkserver对于client Session的控制是单独线程控制的,那个实现感觉是比较经典的,如果有必要做成是开启额外线程失效的话,可以参考那个实现)。

    失效的代码如下,和对数量的控制没大的区别:

       void expireEntries(long now) {
      drainRecencyQueue();
    
      ReferenceEntry<K, V> e;
      while ((e = writeQueue.peek()) != null && map.isExpired(e, now)) {
        if (!removeEntry(e, e.getHash(), RemovalCause.EXPIRED))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
      while ((e = accessQueue.peek()) != null && map.isExpired(e, now)) {
        if (!removeEntry(e, e.getHash(), RemovalCause.EXPIRED))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
        }
      }
    }
    

    其他功能点:

    StatsCounter和CacheStatus

    为了纪录Cache的使用情况,如果命中次数、没有命中次数、evict次数等,Guava Cache中定义了StatsCounter做这些统计信息,它有一个简单的SimpleStatsCounter实现,我们也可以通过CacheBuilder配置自己的StatsCounter。

    RemoveListener

    put和get操作后都会通知removeListener,默认是同步的方式处理事件通知。也可以通过RemoveListeners将 listener包装成异步方式处理

    参考文章:

    1. https://github.com/google/guava/wiki/CachesExplained
    2. http://www.blogjava.net/DLevin/archive/2013/10/20/404847.html
    3. https://github.com/google/guava/issues/1487
  • 相关阅读:
    小程序中template的用法
    小程序弹窗的几种形式
    js怎样截取以'-'分割的字符串
    js怎样截取字符串后几位以及截取字符串前几位
    局域网聊天软件项目小结(1)
    IPAddress类
    Combobox 成员添加
    tcpclient 类
    console.read()读入的内容
    技术带来的进步与退步---一点点反思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akaxisir/p/7409871.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