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  两阶段提交/XA

    XA是由X/Open组织提出的分布式事务的规范,XA规范主要定义了(全局)事务管理器(TM)和(局部)资源管理器(RM)之间的接口。本地的数据库如mysql在XA中扮演的是RM角色

    XA一共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prepare):即所有的参与者RM准备执行事务并锁住需要的资源。参与者ready时,向TM报告已准备就绪。
    第二阶段 (commit/rollback):当事务管理者(TM)确认所有参与者(RM)都ready后,向所有参与者发送commit命令。
    目前主流的数据库基本都支持XA事务,包括mysql、oracle、sqlserver、postgre

    XA 事务由一个或多个资源管理器(RM)、一个事务管理器(TM)和一个应用程序(ApplicationProgram)组成。

    把上面的转账作为例子,一个成功完成的XA事务时序图如下:

    35b866cfc4284a68903610140abb8563.png

    如果有任何一个参与者prepare失败,那么TM会通知所有完成prepare的参与者进行回滚。

    XA事务的特点是:

    • 简单易理解,开发较容易

    • 对资源进行了长时间的锁定,并发度低

    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研究XA,go语言可参考DTM,java语言可参考seata

    ◆  SAGA

    Saga是这一篇数据库论文saga提到的一个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将长事务拆分为多个本地短事务,由Saga事务协调器协调,如果正常结束那就正常完成,如果某个步骤失败,则根据相反顺序一次调用补偿操作。

    把上面的转账作为例子,一个成功完成的SAGA事务时序图如下:

    9b08a9a34f19b376780cc949f76efb57.png



    SAGA事务的特点:

    • 并发度高,不用像XA事务那样长期锁定资源

    • 需要定义正常操作以及补偿操作,开发量比XA大

    • 一致性较弱,对于转账,可能发生A用户已扣款,最后转账又失败的情况

    论文里面的SAGA内容较多,包括两种恢复策略,包括分支事务并发执行,我们这里的讨论,仅包括最简单的SAGA

    SAGA适用的场景较多,长事务适用,对中间结果不敏感的业务场景适用

    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研究SAGA,go语言可参考DTM,java语言可参考seata

    ◆  TCC

    关于 TCC(Try-Confirm-Cancel)的概念,最早是由 Pat Helland 于 2007 年发表的一篇名为《Life beyond Distributed Transactions:an Apostate’s Opinion》的论文提出。

    TCC分为3个阶段

    • Try 阶段:尝试执行,完成所有业务检查(一致性), 预留必须业务资源(准隔离性)

    • Confirm 阶段:确认执行真正执行业务,不作任何业务检查,只使用 Try 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Confirm 操作要求具备幂等设计,Confirm 失败后需要进行重试。

    • Cancel 阶段:取消执行,释放 Try 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Cancel 阶段的异常和 Confirm 阶段异常处理方案基本上一致,要求满足幂等设计。

    把上面的转账作为例子,通常会在Try里面冻结金额,但不扣款,Confirm里面扣款,Cancel里面解冻金额,一个成功完成的TCC事务时序图如下:

    c033a1bda6370c72acb9874a396e9e31.png


    TCC特点如下:

    • 并发度较高,无长期资源锁定。

    • 开发量较大,需要提供Try/Confirm/Cancel接口。

    • 一致性较好,不会发生SAGA已扣款最后又转账失败的情况

    • TCC适用于订单类业务,对中间状态有约束的业务

    ◆  本地消息表

    本地消息表这个方案最初是 ebay 架构师 Dan Pritchett 在 2008 年发表给 ACM 的文章。设计核心是将需要分布式处理的任务通过消息的方式来异步确保执行。

    大致流程如下:

    bdf9dc84d0f12be25a35b76749f7a437.png

    写本地消息和业务操作放在一个事务里,保证了业务和发消息的原子性,要么他们全都成功,要么全都失败。

    容错机制:

    • 扣减余额事务 失败时,事务直接回滚,无后续步骤

    • 轮序生产消息失败, 增加余额事务失败都会进行重试

    本地消息表的特点:

    • 长事务仅需要分拆成多个任务,使用简单

    • 生产者需要额外的创建消息表

    • 每个本地消息表都需要进行轮询

    • 消费者的逻辑如果无法通过重试成功,那么还需要更多的机制,来回滚操作

    适用于可异步执行的业务,且后续操作无需回滚的业务

    ◆  事务消息

    在上述的本地消息表方案中,生产者需要额外创建消息表,还需要对本地消息表进行轮询,业务负担较重。阿里开源的RocketMQ 4.3之后的版本正式支持事务消息,该事务消息本质上是把本地消息表放到RocketMQ上,解决生产端的消息发送与本地事务执行的原子性问题。

    事务消息发送及提交:

    • 发送消息(half消息)

    • 服务端存储消息,并响应消息的写入结果

    • 根据发送结果执行本地事务(如果写入失败,此时half消息对业务不可见,本地逻辑不执行)

    • 根据本地事务状态执行Commit或者Rollback(Commit操作发布消息,消息对消费者可见)

    正常发送的流程图如下:

    614098725240c67ba7ab3aee2c1ddb15.png

    补偿流程:

    对没有Commit/Rollback的事务消息(pending状态的消息),从服务端发起一次“回查”
    Producer收到回查消息,返回消息对应的本地事务的状态,为Commit或者Rollback
    事务消息方案与本地消息表机制非常类似,区别主要在于原先相关的本地表操作替换成了一个反查接口

    事务消息特点如下:

    • 长事务仅需要分拆成多个任务,并提供一个反查接口,使用简单

    • 消费者的逻辑如果无法通过重试成功,那么还需要更多的机制,来回滚操作

    适用于可异步执行的业务,且后续操作无需回滚的业务

    如果读者想要进一步研究事务消息,可参考rocketmq,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事务消息,DTM也提供了简单实现

    ◆  最大努力通知

    发起通知方通过一定的机制最大努力将业务处理结果通知到接收方。具体包括:

    有一定的消息重复通知机制。因为接收通知方可能没有接收到通知,此时要有一定的机制对消息重复通知。
    消息校对机制。如果尽最大努力也没有通知到接收方,或者接收方消费消息后要再次消费,此时可由接收方主动向通知方查询消息信息来满足需求。
    前面介绍的的本地消息表和事务消息都属于可靠消息,与这里介绍的最大努力通知有什么不同?

    可靠消息一致性,发起通知方需要保证将消息发出去,并且将消息发到接收通知方,消息的可靠性关键由发起通知方来保证。

    最大努力通知,发起通知方尽最大的努力将业务处理结果通知为接收通知方,但是可能消息接收不到,此时需要接收通知方主动调用发起通知方的接口查询业务处理结果,通知的可靠性关键在接收通知方。

    解决方案上,最大努力通知需要:

    • 提供接口,让接受通知放能够通过接口查询业务处理结果

    • 消息队列ACK机制,消息队列按照间隔1min、5min、10min、30min、1h、2h、5h、10h的方式,逐步拉大通知间隔 ,直到达到通知要求的时间窗口上限。之后不再通知

    最大努力通知适用于业务通知类型,例如微信交易的结果,就是通过最大努力通知方式通知各个商户,既有回调通知,也有交易查询接口

    ◆  AT事务模式

    这是阿里开源项目seata中的一种事务模式,在蚂蚁金服也被称为FMT。优点是该事务模式使用方式,类似XA模式,业务无需编写各类补偿操作,回滚由框架自动完成,缺点也类似AT,存在较长时间的锁,不满足高并发的场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seata-AT

    ◆  分布式事务中的网络异常

    在分布式事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网络以及业务故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分布式事务的业务方做到防空回滚,幂等,防悬挂三个特性,下面以TCC事务说明这些异常情况:

    空回滚:

      在没有调用 TCC 资源 Try 方法的情况下,调用了二阶段的 Cancel 方法,Cancel 方法需要识别出这是一个空回滚,然后直接返回成功。

      出现原因是当一个分支事务所在服务宕机或网络异常,分支事务调用记录为失败,这个时候其实是没有执行Try阶段,当故障恢复后,分布式事务进行回滚则会调用二阶段的Cancel方法,从而形成空回滚。

    幂等:

      由于任何一个请求都可能出现网络异常,出现重复请求,所以所有的分布式事务分支,都需要保证幂等性

    悬挂:

      悬挂就是对于一个分布式事务,其二阶段 Cancel 接口比 Try 接口先执行。

      出现原因是在 RPC 调用分支事务try时,先注册分支事务,再执行RPC调用,如果此时 RPC 调用的网络发生拥堵,RPC 超时以后,TM就会通知RM回滚该分布式事务,可能回滚完成后,RPC 请求才到达参与者真正执行。

    下面看一个网络异常的时序图,更好的理解上述几种问题

    c94ea718aca89549e4a3f53399d413cd.png

    业务处理请求4的时候,Cancel在Try之前执行,需要处理空回滚
    业务处理请求6的时候,Cancel重复执行,需要幂等
    业务处理请求8的时候,Try在Cancel后执行,需要处理悬挂

    面对上述复杂的网络异常情况,目前看到各家建议的方案都是业务方通过唯一键,去查询相关联的操作是否已完成,如果已完成则直接返回成功。相关的判断逻辑较复杂,易出错,业务负担重。

    在项目DTM中,出现了一种子事务屏障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够达到这个效果,看示意图:

    0c9d3034f184e61c06288f87639e3eea.png

    所有这些请求,到了子事务屏障后:不正常的请求,会被过滤;正常请求,通过屏障。开发者使用子事务屏障之后,前面所说的各种异常全部被妥善处理,业务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实际的业务逻辑,负担大大降低。
    子事务屏障提供了方法ThroughBarrierCall,方法的原型为:

    func ThroughBarrierCall(db *sql.DB, transInfo *TransInfo, busiCall BusiFunc)

    业务开发人员,在busiCall里面编写自己的相关逻辑,调用该函数。ThroughBarrierCall保证,在空回滚、悬挂等场景下,busiCall不会被调用;在业务被重复调用时,有幂等控制,保证只被提交一次。

    子事务屏障会管理TCC、SAGA、XA、事务消息等,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

    子事务屏障技术的原理是,在本地数据库,建立分支事务状态表sub_trans_barrier,唯一键为全局事务id-子事务id-子事务分支名称(try|confirm|cancel)

    • 开启事务

    • 如果是Try分支,则那么insert ignore插入gid-branchid-try,如果成功插入,则调用屏障内逻辑

    • 如果是Confirm分支,那么insert ignore插入gid-branchid-confirm,如果成功插入,则调用屏障内逻辑

    • 如果是Cancel分支,那么insert ignore插入gid-branchid-try,再插入gid-branchid-cancel,如果try未插入并且cancel插入成功,则调用屏障内逻辑

    • 屏障内逻辑返回成功,提交事务,返回成功

    • 屏障内逻辑返回错误,回滚事务,返回错误

    在此机制下,解决了网络异常相关的问题

    • 空补偿控制--如果Try没有执行,直接执行了Cancel,那么Cancel插入gid-branchid-try会成功,不走屏障内的逻辑,保证了空补偿控制

    • 幂等控制--任何一个分支都无法重复插入唯一键,保证了不会重复执行

    • 防悬挂控制--Try在Cancel之后执行,那么插入的gid-branchid-try不成功,就不执行,保证了防悬挂控制

    对于SAGA事务,也是类似的机制。

    子事务屏障技术,为DTM首创,它的意义在于设计简单易实现的算法,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在首创,它的意义在于设计简单易实现的算法,提供了简单易用的接口,在这两项的帮助下,开发人员彻底的从网络异常的处理中解放出来。

    该技术目前需要搭配DTM事务管理器,目前SDK已经提供给go语言的开发者。其他语言的sdk正在规划中。对于其他的分布式事务框架,只要提供了合适的分布式事务信息,能够按照上述原理,快速实现该技术。

    --------------------------------------------------------------------------------------

    事务的隔离级别

    这里扩展一下,对事务的隔离性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在事务的四大特性ACID中,要求的隔离性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隔离,也就是多个事务是串行执行的,彼此之间不会受到任何干扰。这确实能够完全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但在实际业务系统中,这种方式性能不高。因此,数据库定义了四种隔离级别,隔离级别和数据库的性能是呈反比的,隔离级别越低,数据库性能越高,而隔离级别越高,数据库性能越差。

    事务并发执行会出现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不同的隔离级别下,数据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 更新丢失
        当有两个并发执行的事务,更新同一行数据,那么有可能一个事务会把另一个事务的更新覆盖掉。
        当数据库没有加任何锁操作的情况下会发生。

      2. 脏读
        一个事务读到另一个尚未提交的事务中的数据。
        该数据可能会被回滚从而失效。
        如果第一个事务拿着失效的数据去处理那就发生错误了。

      3. 不可重复读
        不可重复度的含义:一个事务对同一行数据读了两次,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它具体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 虚读:在事务1两次读取同一记录的过程中,事务2对该记录进行了修改,从而事务1第二次读到了不一样的记录。
        • 幻读:事务1在两次查询的过程中,事务2对该表进行了插入、删除操作,从而事务1第二次查询的结果发生了变化。

    数据库的四种隔离级别

    数据库一共有如下四种隔离级别:

      1. Read uncommitted 读未提交
        在该级别下,一个事务对一行数据修改的过程中,不允许另一个事务对该行数据进行修改,但允许另一个事务对该行数据读。
        因此本级别下,不会出现更新丢失,但会出现脏读、不可重复读。

      2. Read committed 读提交
        在该级别下,未提交的写事务不允许其他事务访问该行,因此不会出现脏读;但是读取数据的事务允许其他事务的访问该行数据,因此会出现不可重复读的情况。

      3. Repeatable read 重复读
        在该级别下,读事务禁止写事务,但允许读事务,因此不会出现同一事务两次读到不同的数据的情况(不可重复读),且写事务禁止其他一切事务。

      4. Serializable 序列化
        该级别要求所有事务都必须串行执行,因此能避免一切因并发引起的问题,但效率很低。

    CAP理论

    CAP理论说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最多只能满足C、A、P中的两个需求。

    CAP的含义:

    • C:Consistency 一致性
      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是否实时相同。
    • A:Availability 可用性
      可用性:一定时间内 & 系统返回一个明确的结果 则称为该系统可用。
    • P:Partition tolerance 分区容错性
      将同一服务分布在多个系统中,从而保证某一个系统宕机,仍然有其他系统提供相同的服务。

    CAP理论告诉我们,在分布式系统中,C、A、P三个条件中我们最多只能选择两个。那么问题来了,究竟选择哪两个条件较为合适呢?

    对于一个业务系统来说,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是必须要满足的两个条件,并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业务系统之所以使用分布式系统,主要原因有两个:

    • 提升整体性能
      当业务量猛增,单个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业务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使用分布式系统,使用多个节点提供相同的功能,从而整体上提升系统的性能,这就是使用分布式系统的第一个原因。

    • 实现分区容错性
      单一节点 或 多个节点处于相同的网络环境下,那么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万一该机房断电、该地区发生自然灾害,那么业务系统就全面瘫痪了。为了防止这一问题,采用分布式系统,将多个子系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机房中,从而保证系统高可用性。

    这说明分区容错性是分布式系统的根本,如果分区容错性不能满足,那使用分布式系统将失去意义。

    此外,可用性对业务系统也尤为重要。在大谈用户体验的今天,如果业务系统时常出现“系统异常”、响应时间过长等情况,这使得用户对系统的好感度大打折扣,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相同领域的竞争者不甚枚举,系统的间歇性不可用会立马导致用户流向竞争对手。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牺牲一致性来换取系统的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也就是下面要介绍的BASE理论。

    BASE理论

    CAP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悲惨但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我们只能在C、A、P中选择两个条件。而对于业务系统而言,我们往往选择牺牲一致性来换取系统的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不过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的“牺牲一致性”并不是完全放弃数据一致性,而是牺牲强一致性换取弱一致性。下面来介绍下BASE理论。

      • BA:Basic Available 基本可用
        • 整个系统在某些不可抗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可用性”,即一定时间内仍然能够返回一个明确的结果。只不过“基本可用”和“高可用”的区别是:
          • “一定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当举行大促时,响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 给部分用户返回一个降级页面
            给部分用户直接返回一个降级页面,从而缓解服务器压力。但要注意,返回降级页面仍然是返回明确结果。
      • S:Soft State:柔性状态
        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的状态,可以不需要实时一致。
      • E:Eventual Consisstency:最终一致性
        同一数据的不同副本的状态,可以不需要实时一致,但一定要保证经过一定时间后仍然是一致的。

    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

    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

    • 全局消息
    • 基于可靠消息服务的分布式事务
    • TCC
    • 最大努力通知

    方案1:全局事务(DTP模型)

    全局事务基于DTP模型实现。DTP是由X/Open组织提出的一种分布式事务模型——X/Open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 Reference Model。它规定了要实现分布式事务,需要三种角色:

    • AP:Application 应用系统
      它就是我们开发的业务系统,在我们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提供的事务接口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 TM:Transaction Manager 事务管理器

      • 分布式事务的实现由事务管理器来完成,它会提供分布式事务的操作接口供我们的业务系统调用。这些接口称为TX接口。
      • 事务管理器还管理着所有的资源管理器,通过它们提供的XA接口来同一调度这些资源管理器,以实现分布式事务。
      • DTP只是一套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规范,并没有定义具体如何实现分布式事务,TM可以采用2PC、3PC、Paxos等协议实现分布式事务。
    • RM:Resource Manager 资源管理器

      • 能够提供数据服务的对象都可以是资源管理器,比如:数据库、消息中间件、缓存等。大部分场景下,数据库即为分布式事务中的资源管理器。
      • 资源管理器能够提供单数据库的事务能力,它们通过XA接口,将本数据库的提交、回滚等能力提供给事务管理器调用,以帮助事务管理器实现分布式的事务管理。
      • XA是DTP模型定义的接口,用于向事务管理器提供该资源管理器(该数据库)的提交、回滚等能力。
      • DTP只是一套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规范,RM具体的实现是由数据库厂商来完成的。

    方案2:基于可靠消息服务的分布式事务

    这种实现分布式事务的方式需要通过消息中间件来实现。假设有A和B两个系统,分别可以处理任务A和任务B。此时系统A中存在一个业务流程,需要将任务A和任务B在同一个事务中处理。下面来介绍基于消息中间件来实现这种分布式事务。

    title

    • 在系统A处理任务A前,首先向消息中间件发送一条消息
    • 消息中间件收到后将该条消息持久化,但并不投递。此时下游系统B仍然不知道该条消息的存在。
    • 消息中间件持久化成功后,便向系统A返回一个确认应答;
    • 系统A收到确认应答后,则可以开始处理任务A;
    • 任务A处理完成后,向消息中间件发送Commit请求。该请求发送完成后,对系统A而言,该事务的处理过程就结束了,此时它可以处理别的任务了。
      但commit消息可能会在传输途中丢失,从而消息中间件并不会向系统B投递这条消息,从而系统就会出现不一致性。这个问题由消息中间件的事务回查机制完成,下文会介绍。
    • 消息中间件收到Commit指令后,便向系统B投递该消息,从而触发任务B的执行;
    • 当任务B执行完成后,系统B向消息中间件返回一个确认应答,告诉消息中间件该消息已经成功消费,此时,这个分布式事务完成。

    上述过程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 消息中间件扮演者分布式事务协调者的角色。
    2. 系统A完成任务A后,到任务B执行完成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整个系统处于数据不一致的状态,但这短暂的不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经过短暂的时间后,系统又可以保持数据一致性,满足BASE理论。

    上述过程中,如果任务A处理失败,那么需要进入回滚流程,如下图所示:
    title

    • 若系统A在处理任务A时失败,那么就会向消息中间件发送Rollback请求。和发送Commit请求一样,系统A发完之后便可以认为回滚已经完成,它便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
    • 消息中间件收到回滚请求后,直接将该消息丢弃,而不投递给系统B,从而不会触发系统B的任务B。

    此时系统又处于一致性状态,因为任务A和任务B都没有执行。

    上面所介绍的Commit和Rollback都属于理想情况,但在实际系统中,Commit和Rollback指令都有可能在传输途中丢失。那么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消息中间件是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呢?——答案就是超时询问机制。

    title

    系统A除了实现正常的业务流程外,还需提供一个事务询问的接口,供消息中间件调用。当消息中间件收到一条事务型消息后便开始计时,如果到了超时时间也没收到系统A发来的Commit或Rollback指令的话,就会主动调用系统A提供的事务询问接口询问该系统目前的状态。该接口会返回三种结果:

    • 提交
      若获得的状态是“提交”,则将该消息投递给系统B。
    • 回滚
      若获得的状态是“回滚”,则直接将条消息丢弃。
    • 处理中
      若获得的状态是“处理中”,则继续等待。

    消息中间件的超时询问机制能够防止上游系统因在传输过程中丢失Commit/Rollback指令而导致的系统不一致情况,而且能降低上游系统的阻塞时间,上游系统只要发出Commit/Rollback指令后便可以处理其他任务,无需等待确认应答。而Commit/Rollback指令丢失的情况通过超时询问机制来弥补,这样大大降低上游系统的阻塞时间,提升系统的并发度。

    下面来说一说消息投递过程的可靠性保证。
    当上游系统执行完任务并向消息中间件提交了Commit指令后,便可以处理其他任务了,此时它可以认为事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消息中间件一定会保证消息被下游系统成功消费掉!那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由消息中间件的投递流程来保证。

    消息中间件向下游系统投递完消息后便进入阻塞等待状态,下游系统便立即进行任务的处理,任务处理完成后便向消息中间件返回应答。消息中间件收到确认应答后便认为该事务处理完毕!

    如果消息在投递过程中丢失,或消息的确认应答在返回途中丢失,那么消息中间件在等待确认应答超时之后就会重新投递,直到下游消费者返回消费成功响应为止。当然,一般消息中间件可以设置消息重试的次数和时间间隔,比如:当第一次投递失败后,每隔五分钟重试一次,一共重试3次。如果重试3次之后仍然投递失败,那么这条消息就需要人工干预。
    title

    title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消息投递失败后为什么不回滚消息,而是不断尝试重新投递?

    这就涉及到整套分布式事务系统的实现成本问题。
    我们知道,当系统A将向消息中间件发送Commit指令后,它便去做别的事情了。如果此时消息投递失败,需要回滚的话,就需要让系统A事先提供回滚接口,这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开发成本,业务系统的复杂度也将提高。对于一个业务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复杂度,从而能够降低系统的运维成本。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上游系统A向消息中间件提交Commit/Rollback消息采用的是异步方式,也就是当上游系统提交完消息后便可以去做别的事情,接下来提交、回滚就完全交给消息中间件来完成,并且完全信任消息中间件,认为它一定能正确地完成事务的提交或回滚。然而,消息中间件向下游系统投递消息的过程是同步的。也就是消息中间件将消息投递给下游系统后,它会阻塞等待,等下游系统成功处理完任务返回确认应答后才取消阻塞等待。为什么这两者在设计上是不一致的呢?

    首先,上游系统和消息中间件之间采用异步通信是为了提高系统并发度。业务系统直接和用户打交道,用户体验尤为重要,因此这种异步通信方式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用户等待时间。此外,异步通信相对于同步通信而言,没有了长时间的阻塞等待,因此系统的并发性也大大增加。但异步通信可能会引起Commit/Rollback指令丢失的问题,这就由消息中间件的超时询问机制来弥补。

    那么,消息中间件和下游系统之间为什么要采用同步通信呢?

    异步能提升系统性能,但随之会增加系统复杂度;而同步虽然降低系统并发度,但实现成本较低。因此,在对并发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或者服务器资源较为充裕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同步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我们知道,消息中间件是一个独立于业务系统的第三方中间件,它不和任何业务系统产生直接的耦合,它也不和用户产生直接的关联,它一般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集群上,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所以不必太过于担心它的性能,如果处理速度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可以增加机器来解决。而且,即使消息中间件处理速度有一定的延迟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前面所介绍的BASE理论就告诉我们了,我们追求的是最终一致性,而非实时一致性,因此消息中间件产生的时延导致事务短暂的不一致是可以接受的。

    方案3:最大努力通知(定期校对)

    最大努力通知也被称为定期校对,其实在方案二中已经包含,这里再单独介绍,主要是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种方案也需要消息中间件的参与,其过程如下:

    title

    • 上游系统在完成任务后,向消息中间件同步地发送一条消息,确保消息中间件成功持久化这条消息,然后上游系统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
    • 消息中间件收到消息后负责将该消息同步投递给相应的下游系统,并触发下游系统的任务执行;
    • 当下游系统处理成功后,向消息中间件反馈确认应答,消息中间件便可以将该条消息删除,从而该事务完成。

    上面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在实际场景中,往往会出现如下几种意外情况:

    1. 消息中间件向下游系统投递消息失败
    2. 上游系统向消息中间件发送消息失败

    对于第一种情况,消息中间件具有重试机制,我们可以在消息中间件中设置消息的重试次数和重试时间间隔,对于网络不稳定导致的消息投递失败的情况,往往重试几次后消息便可以成功投递,如果超过了重试的上限仍然投递失败,那么消息中间件不再投递该消息,而是记录在失败消息表中,消息中间件需要提供失败消息的查询接口,下游系统会定期查询失败消息,并将其消费,这就是所谓的“定期校对”。

    如果重复投递和定期校对都不能解决问题,往往是因为下游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此时就需要人工干预。

    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在上游系统中建立消息重发机制。可以在上游系统建立一张本地消息表,并将 任务处理过程 和 向本地消息表中插入消息 这两个步骤放在一个本地事务中完成。如果向本地消息表插入消息失败,那么就会触发回滚,之前的任务处理结果就会被取消。如果这量步都执行成功,那么该本地事务就完成了。接下来会有一个专门的消息发送者不断地发送本地消息表中的消息,如果发送失败它会返回重试。当然,也要给消息发送者设置重试的上限,一般而言,达到重试上限仍然发送失败,那就意味着消息中间件出现严重的问题,此时也只有人工干预才能解决问题。

    对于不支持事务型消息的消息中间件,如果要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话,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能够通过重试机制+定期校对实现分布式事务,但相比于第二种方案,它达到数据一致性的周期较长,而且还需要在上游系统中实现消息重试发布机制,以确保消息成功发布给消息中间件,这无疑增加了业务系统的开发成本,使得业务系统不够纯粹,并且这些额外的业务逻辑无疑会占用业务系统的硬件资源,从而影响性能。

    因此,尽量选择支持事务型消息的消息中间件来实现分布式事务,如RocketMQ。

    方案4:TCC(两阶段型、补偿型)

    TCC即为Try Confirm Cancel,它属于补偿型分布式事务。顾名思义,TCC实现分布式事务一共有三个步骤:

    • Try:尝试待执行的业务
      • 这个过程并未执行业务,只是完成所有业务的一致性检查,并预留好执行所需的全部资源
    • Confirm:执行业务
      • 这个过程真正开始执行业务,由于Try阶段已经完成了一致性检查,因此本过程直接执行,而不做任何检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使用到Try阶段预留的业务资源。
    • Cancel:取消执行的业务
      • 若业务执行失败,则进入Cancel阶段,它会释放所有占用的业务资源,并回滚Confirm阶段执行的操作。

    下面以一个转账的例子来解释下TCC实现分布式事务的过程。

    假设用户A用他的账户余额给用户B发一个100元的红包,并且余额系统和红包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 Try

      • 创建一条转账流水,并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中
      • 将用户A的账户中扣除100元(预留业务资源)
      • Try成功之后,便进入Confirm阶段
      • Try过程发生任何异常,均进入Cancel阶段
    • Confirm

      • 向B用户的红包账户中增加100元
      • 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已完成
      • Confirm过程发生任何异常,均进入Cancel阶段
      • Confirm过程执行成功,则该事务结束
    • Cancel

      • 将用户A的账户增加100元
      • 将流水的状态设为交易失败

    在传统事务机制中,业务逻辑的执行和事务的处理,是在不同的阶段由不同的部件来完成的:业务逻辑部分访问资源实现数据存储,其处理是由业务系统负责;事务处理部分通过协调资源管理器以实现事务管理,其处理由事务管理器来负责。二者没有太多交互的地方,所以,传统事务管理器的事务处理逻辑,仅需要着眼于事务完成(commit/rollback)阶段,而不必关注业务执行阶段。

    TCC全局事务必须基于RM本地事务来实现全局事务

    TCC服务是由Try/Confirm/Cancel业务构成的,
    其Try/Confirm/Cancel业务在执行时,会访问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下文简称RM)来存取数据。这些存取操作,必须要参与RM本地事务,以使其更改的数据要么都commit,要么都rollback。

    这一点不难理解,考虑一下如下场景:

    title

    假设图中的服务B没有基于RM本地事务(以RDBS为例,可通过设置auto-commit为true来模拟),那么一旦[B:Try]操作中途执行失败,TCC事务框架后续决定回滚全局事务时,该[B:Cancel]则需要判断[B:Try]中哪些操作已经写到DB、哪些操作还没有写到DB:假设[B:Try]业务有5个写库操作,[B:Cancel]业务则需要逐个判断这5个操作是否生效,并将生效的操作执行反向操作。

    不幸的是,由于[B:Cancel]业务也有n(0<=n<=5)个反向的写库操作,此时一旦[B:Cancel]也中途出错,则后续的[B:Cancel]执行任务更加繁重。因为,相比第一次[B:Cancel]操作,后续的[B:Cancel]操作还需要判断先前的[B:Cancel]操作的n(0<=n<=5)个写库中哪几个已经执行、哪几个还没有执行,这就涉及到了幂等性问题。而对幂等性的保障,又很可能还需要涉及额外的写库操作,该写库操作又会因为没有RM本地事务的支持而存在类似问题。。。可想而知,如果不基于RM本地事务,TCC事务框架是无法有效的管理TCC全局事务的。

    反之,基于RM本地事务的TCC事务,这种情况则会很容易处理:[B:Try]操作中途执行失败,TCC事务框架将其参与RM本地事务直接rollback即可。后续TCC事务框架决定回滚全局事务时,在知道“[B:Try]操作涉及的RM本地事务已经rollback”的情况下,根本无需执行[B:Cancel]操作。

    换句话说,基于RM本地事务实现TCC事务框架时,一个TCC型服务的cancel业务要么执行,要么不执行,不需要考虑部分执行的情况。

    TCC事务框架应该提供Confirm/Cancel服务的幂等性保障

    一般认为,服务的幂等性,是指针对同一个服务的多次(n>1)请求和对它的单次(n=1)请求,二者具有相同的副作用。

    在TCC事务模型中,Confirm/Cancel业务可能会被重复调用,其原因很多。比如,全局事务在提交/回滚时会调用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执行这些Confirm/Cancel业务时,可能会出现如网络中断的故障而使得全局事务不能完成。因此,故障恢复机制后续仍然会重新提交/回滚这些未完成的全局事务,这样就会再次调用参与该全局事务的各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逻辑。

    既然Confirm/Cancel业务可能会被多次调用,就需要保障其幂等性。
    那么,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提供幂等性保障?还是应该由业务系统自行来保障幂等性呢?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TCC事务框架来提供幂等性保障。如果仅仅只是极个别服务存在这个问题的话,那么由业务系统来负责也是可以的;然而,这是一类公共问题,毫无疑问,所有TCC服务的Confirm/Cancel业务存在幂等性问题。TCC服务的公共问题应该由TCC事务框架来解决;而且,考虑一下由业务系统来负责幂等性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会发现,这无疑增大了业务系统的复杂度。

  • 相关阅读:
    stat 命令家族(2)- 详解 pidstat
    stat 命令家族(1)- 详解 vmstat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Linux常用命令
    打通MySQL架构和业务的任督二脉
    PostgreSQL JOIN LATERA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anease/p/16283312.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