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劳力活,这是作者对他的理解。书中说,愚公移山的这个例子,生动形象地对编程的过程做了一个类比,移山的这个过程相当于程序,但是愚公是一个勤奋的人,并没有想着另辟蹊径去找更简单的方法实现这个移山的过程。懒人造就了方法,程序=算法+结构这是书中提及的观点,对于算法而言,是可以说是实现简单地完成一个事情的关键,对于会写的程序,直接完成这个程序就行了,对于我们不会写的程序,可以说是整体直接实现的这个过程不会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成为把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就像建林同志说的那样,他觉得一亿块钱是个小目标,他就去实现那个目标之后一点一点地成就了今天。编程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觉得还是太难,就继续分解,直到自己能够完成这个功能位置,一个一个地去完成,最终这个功能也就实现了,所以说编程是一个劳力的活。
还记得第一次在javaweb中连接数据库的时候,我感觉在连接数据库的过程很麻烦,就想着有没有一个通用的模板,可以套用在任何实体类上的增删改查的功能,结果,通过网上的搜索我并没有找到相应的方法,那个时候就觉得,如果能够自己实现一个这样的方法,那么在以后的编程的过程之中究竟是会节省多少的时间啊。所以我就通过不断的百度和实验的这个过程,最终初步完成了一个java连接数据库的通用类增删改查的这样一个模板,过程虽然是很艰辛,但在那之后受益也是无穷的。
之前在学习C的时候的思维是面向过程的思维,总觉得这样实现一个过程是从头到尾实现的很容易,但是之后接触C++后总觉得要把过程分解成类的过程很麻烦还不如不分解直接实现,所以在写C++和java的时候就还是运用了之前那个面向过程的那个思维。直到我第一次接触相对较为大型的项目(对我来说),我就发现这样一个过程不能适用在这个过程上,当有要求的变更的时候,我那个所谓的面向过程的想法就捉襟见肘了。因此要面对问题最好不要像愚公那样按部就班,直接从头到尾就像达成目的,还要学会把问题分解的那个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