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并不是独自一个人生活,有家庭,有家人,有工作,有同事,还有朋友。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对我们抱有期望,他们会觉得你是这样或那样一个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应该如何做事。一旦你的目标和行为与他们的期望不符,他们就会有形或者无形的给你施加压力,努力把你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这时,他们的期望就会成为你的阻力。
比如你设定了锻炼身体的跑步计划,每天都出去进行一段时间的慢跑,不仅白天跑,如果工作忙时间堆到晚上也要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长远而且对身体有益处的好习惯,可是你的家人居然不支持你,认为你的行为完全是自己找罪受,跑步累而且跑完步还出一身臭汗。你怎么办?
2014年亚马逊网站年度最佳图书《无声告白》的封面上印了这么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如果你的计划和别人的期望不符,那就让别人失望去吧,没什么关系。如果他真的关心你爱你,就应该会很高兴成为你自己。
世界上没有人会跟你一模一样,也没有人会和你过一样的生活,很多人会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和你发生联系,这时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正向激励,但更多的仅仅是因为缘分,家人、同学、同事仅仅是因为和你发生了生活、工作方面的交集,自然而然成为了你的朋友。所以,不理解,很正常,不必纠结。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思维上都有很多鸡汤,但大道理谁都懂,只是知易行难。每个人因为个人的家庭背景、经历、学识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做事的方法也千差万别。没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这个世界,从别人口中得到的观点,也只能是当时他自己认为对(对他自己有利,至少不会有害)的事。
《乌合之众》中说过: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很多时候,我们被迫于按照一些繁文缛节、陈规烂矩做一些自己很不情愿的事,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满足那些内心不够通达却有着强烈“仪式感”需求的无独立思想的“群体人”的需求。但一旦我们有能够左右自己行为的自由时,我们就会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样子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