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才是最好的避孕药--------"北大状元拉黑父母事件的一些感想"


    今天看了这么一篇文章,地址: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131180318786.html

    《北大状元拉黑父母6年:你敢恨爸妈,可你敢原谅他们吗?》

    从中摘选出下面一些内容:

    在中国,你似乎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爸妈才是最好的避孕药。

    更准确地说,失控父母带来的焦虑,是最好的避孕药。

    确实,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都在于和原生家庭的分离问题。

    即使成年之后,很多人依然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带给他们伤痛

     

     

     

    “我都24岁了,听到我妈上楼的脚步声,第一反应仍然是把手机藏起来”。

     

    “其实我最害怕的就是回家过年,我爸会不管不顾当着所有亲戚的面辱骂我”。

     

    逃避、受挫、焦虑、痛苦,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

     

    最爱催婚逼我们相亲的父母,恰恰是令我们不敢走入婚姻的最大原因。

     

     

     完结。

     

    我想上面的数据可以说明一些事情,那就是很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不乐观,王猛事件所不同的是王猛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精英,现有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才,个人及家庭条件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都是要很多人所羡慕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和父母的矛盾已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多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的行为直接挑战中华几千年的孝道文化。

     

     

    王猛心中有一句话如此的扎眼又如此的要人不知该说什么,可能又几分认可又有几分的不敢承认,这话或许有些偏激却又好似不是乱发脾气,这句要人矛盾的话如下:

    在世界一角,总有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恨着他的教育者们。

     

     

     

     我想文章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131180318786.html

    《北大状元拉黑父母6年:你敢恨爸妈,可你敢原谅他们吗?》

    中所提到的一点是应该被承认的,那就是   家庭教育的灰度

     

     

     

    原文如此说到:

     

    当我们拥有父/母亲和儿子/女儿双重身份的时候(很多人迟早会进入这个阶段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激动地附和着“没错!那些人不配做父母”,助推情绪到顶端,除了情绪宣泄,又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呢?

    因为父母林林总总的很多问题,所以愤怒地留言这种父母就应该拉黑不联系、断绝关系,似乎也没有比父母那辈的做法更好啊。

    动辄对于父母的言行喊打喊杀的,可能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灰度。

     

     

    我们都知道把推进火堆里,是故意虐待伤害。

    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么多截然分明的对错。

    比如王猛说他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把他当成小女孩,让他穿裙子。

    这个对于性别的不接纳,让他很受伤。

    但换一个男孩子,可能根本就不会记得穿裙子这个事情,也不会在意穿裙子这个细节,即便成年之后听到了,也付之一笑。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说王猛矫情,别人都可以为什么就你不可以

    ——而是想说明个体不同,接受的灰度也是不同的

    家长也好,孩子也罢,其实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中,两代人既然无法同步彼此的认知,就只能扩大灰度的覆盖范围,达成某种共识。

     

    完结。

     

     我想家庭的灰度确实是一个存在的事情,这个普遍存在,两代人对不同事物的认知是又差距的,或许父母在抚养子女的同时也是处于在和子女磨合的一个阶段,只不过这个磨合是需要你的成长,你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或许这也是件神奇的事情。

     

     

    原文如此说到:

     

    这个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

    光靠一腔意气去快意恩仇,最后的结局也只是双输而已。

    我们以为自己被上一辈坑害过之后,自己会变成开明的父母。

    然而很有可能在自己孩子眼中,我们跟自己的父辈没有什么不同,一样的简单粗暴。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接受这样一个结论:

    就算千般小心、万般预演,我们也很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因为一个人只要有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之后,他就会无可避免地被伤害到。

     

    每个孩子,降生到世上,都好像一个干净无瑕的玻璃杯。

    每个父母在传递、抚摸这个精致造物的时候,难免会留下一个又一个指纹印记。

    当杯子拥有自己的意识之后,双方对于留下指印这件事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留下指印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伤害;对父母来说,可能是爱意的表现。

     

    这件事情中,最无解的症结在于:父母眼里的“没什么大不了”和孩子看来的“这就是伤害”,根本就是并存的

    可能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确立这样一个悲哀的认知:亲子关系里,伤害无法避免,甚至伤害才是羁绊所在

     

    完结。

     

    我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现在的80后一般都是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的,很多人也都意识到了自己在成才过程中一些由不被人察觉的原因对自己心理造成过伤害,他们寄希望于自己从子女转变为父母身份的时候可以改变自己所遭受过的事情,不过有些事情就是如此诡异,你越想避免却越是避无可避。 读博士期间 明良 同学说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他说你想去避免某种事情的发生,越会去刻意的去做一些事情,由于你的潜意识中还是存在着你想避免发生的某件事情的详细过程,你无法去管控你的潜意识,这样你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的引导你不断的重复你想逃避的事情,而你就会不自觉的重复这件事情,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想象,就是你越想避免的事情往往发生的概率越大。不过不管怎么样,我想个人不好的成长经历还是要尽量去避免传给下一代,即使又时候避无可避你也应该去做。不过对此 明良 同学倒是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说如果你想避免某件事件的话你不应该去刻意避免这件事发生时的一些步骤,你也不应该总想这件事,因为这样是会无形中暗示你在脑海中回想这件事发生时的过程和细节,无形之中牵引你去重复,要想跳出这种死循环你就去探寻这件事件的本质,在事件的源头上去避免它,而不是考虑这件事发生的每一个步骤和现象,否则只会要自己陷入被动。

     

     

     

    我们应该去自我救赎,去自救:

    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131180318786.html

    《北大状元拉黑父母6年:你敢恨爸妈,可你敢原谅他们吗?》中部分内容如下:

    再看王猛的万言书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痛苦的挣扎。

    可另一方面,我也更确定了一个认知:

    如果总是陷入问罪的状态,永远归罪于“父母皆祸害”,那么无论活到什么岁数,我们都没办法真正地长大成熟。

    王猛的万言书看上去是控诉,不如说那是他的求助。

    而且是他遭受到最大打击幼童时刻的求助。

    因为这则万言书,不像是一个30岁男人的遣词用句,而是一个裹在30岁外壳的小男孩写的。

    通过回溯往昔,他一次又一次地借助回忆的力量穿越,想要去重新堆砌当时的场景,抚平曾经的伤痛。

    这种形状真的挺令人痛心。

    他太放大父母今时今日对他的影响力了,也太小看自己的力量了。

    ——只有孩子,才会把所有的期待寄托在父母、寄托在明天,唯独不寄托在自己身上。

     

    他们的内心依然觉得:只有父母改正了,我才能与他们和解。我才有可能真正放下。

    可是,如果父母永远都不觉得自己错了呢?

    难道要永远画地为牢,把自己困在过去吗?

     

    总是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很难走出深渊的。

    成年人必须知道一点:原生家庭的伤痛不是我们的错误,但走出原生家庭的伤痛,超越这种自卑,是我们的责任。

    一个人不应该为他出生的环境负责,关键的是,他对于出生环境的看法。

    我不认为一个成年人,把自己的性格缺陷全部归咎于原生家庭,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搞砸的。

    把所有借口都推给别人,无疑是最差劲的一种。

    不要同情自己。

    不要自怜自艾。

    不管谁对不起你,谁没照顾好你,你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你要自己掌控自己生活,你造就了自己,你要成为自己,这点没有借口。

    重建自己,是很艰辛的。

    甚至你还会感到委屈:为什么父母对我造的孽,要我自己来买单?

    不是的。

    你真正买单的不是父母造的孽,而是争取你重新获得幸福的机会。

    甚至是你孩子(如果有的话)获得幸福的机会。

     

    阻断代际伤害的传递,只有一个办法——

    让它从你身上,停止。

     

  • 相关阅读:
    使用 RestSharp 调用 WebAPI 接口
    Android Studio 下载安装目录
    多线程之await/async
    ScriptX进行Web打印
    Sqlserver 查询最新修改过的表、过程和视图等
    SqlServer中的bit类型
    .Net 6
    PDA 使用总结
    SQL Server 发布订阅 发布类型详解
    Profile对象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evilmaycry812839668/p/8452467.html
Copyright © 2020-2023  润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