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父母真的皆是祸害吗?》
文章出处:
http://www.sohu.com/a/220166687_652831
作者:徐琼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助理社会工作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浙江大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双学位。
擅长领域:家庭方面(儿童及青少年,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婚前辅导(恋爱交往,婚姻适应等);个人成长和自我探索;性小众群体的友善支援咨询。
该文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所写,我想可能是更多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吧,作为一个80后其实我和作者有很多共鸣,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其父母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可能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的时期,那时候有文革,有自然灾害,人们一直生活在压抑的生活之中,被生活所累,那时候的中国每家都是好多孩子,4、5个是正常的,7、8个也是常见的,在那个年代人们心理如果说没有问题我想是怎么也不会要人信服的,人性的黑暗在那个时期被暴露的无所适从,那个时期成长的孩子,青少年恐怕都会有一些后遗症吧,而那个时期的人们在长大以后他们的孩子也就是现在的80后们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中流砥柱,人们对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现在也在思考,更有在控诉,而他们此时此刻也正是处于在子女向父母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
原文部分内容:
我想这个故事恐怕是这一代亲子关系之间的一个缩影。
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掌控着子女的一切生活,企图培养他人眼中的优秀人才时,却在心理上将自己的孩子越推越远。一旦孩子有能力可以独立时,远离父母便成为了他们内心最强烈的渴求,而实际上他们渴求是脱离父母的掌控,这样的现象在越优秀的人,越有能力自己过上好生活的子女身上越有可能发生。
情感上的欠缺总是要反扑的,现在看来好像人们在世还是不要欠债的好,因为有时候即使你努力的去逃,但是那些欠下的债总是不知何时的会冒出来,打你个措手不及,故事中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如此,这一切到来的时候要他们错愕不止。孩子心灵上欠下的债往往是要你已经年老时再去还的,当你年轻时候做父母时不经意欠下的债往往要你年迈时去还,要你无力去面对和接受。
但,这真的都是父母的错吗?
我想,父母唯一的错大概就是,从来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做父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为人父母,只好凭着自己的胡乱摸索去尝试着自以为正确的方式,不想有时候他们以为的正确,却对自己的子女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正如现在80后,90后做父母之后感受到的一样,他们只知道自己不想成为像自己父母那样的父母,但是究竟要成为怎么样的父母,很多时候,他们茫然不知所措。
做父母大家都是没有经验的,都是第一次作人,第一次做父母,什么事情都是要学习的,不是你想当然的事情,故事的发生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各网友也是各有各的说法,不过这些事情真的是父母的错吗,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还是不错的,我想这个问题现在是应该系统、全面、科学的去面对了,那就是如何做父母?
作者提到了这个观点,如下:
系统家庭理论奠基人Murray Bowen曾提出过一个“多代传承的过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上一代的“主观决定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都会通过情感过程传承给下一代。你所看到的家庭关系类型可能和四、五百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的关系类型时一致的。
这个观点我并不是完全认可,但是这个说法在某些角度和层面上来看还是说的过去的。家庭是有传承的,在传承过程中我想还是应该去传承一些好的东西,一些糟粕就应该去抛弃的,毕竟人类是有是非好坏的价值观的,当然这是需要努力的。
原文内容,如下:
所以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问题不应该只归因在孩子身上,同样父母也不应该成为唯一受指责的人,很多时候父母也是受害者,可能是他们的父母留在他们身上的伤痛,又或许是时代背景、社会事件。例如80后的父母童年期正在经历着文革的“洗礼”,让他们变成如此“控制”,如此害怕“他人目光”的父母。在这个传承中,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参与者和反应者,而不是简单的“施害者”和“受害者”。所以,尽管伤害真实存在,但可能没人是真正有错的,讨论谁对谁错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帮助。
我以前常常埋怨责怪我的母亲总是忽视我的情绪,不但不回应,还会指责我的情绪,就像王猛对自己父母控诉的那样,在他脆弱,需要父母支援的时候,父母往往是忽视之,甚至和他人一起责怪他。但后来受心理学学习的影响,我开始十分好奇,为何我母亲在察觉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会如此差,甚至有时我明明感到她很生气,她却要勉强自己笑着对我说,她没有生气。在我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了解了母亲的成长经历之后,我越来越能理解,母亲不是不愿意回应我的情绪,不是不愿意关心我,她是真的一点都不会,因为她成长在一个情感十分压抑,空白的环境中,知道这些后,我再怎么受委屈,也越来越难对母亲的情感忽视表示埋怨和责怪了,我只想多关心关心她,把她以前缺失的爱补回去,仅此而已。
父母可能受限于许多原因,在应该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父母的时候,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但现在我们这些80后,90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甚至是社会话语权的时候,我相信我们这代人作为父母会有更多更好的改变。假如你还沉浸在悲伤中,也许试着去疗愈自己可以成为你现在的主要目标,但假如此时的你已不在沉浸在过去的伤痛中,拥有了宽恕的心态,或许你还能帮助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总之,不要着急,给自己时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的感想:
我是在一个国家211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现在在一个985大学读博士,这些年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遇到过很多很多的人,有师长,有前辈,也有长者,我是一个爱问问题的人,可能是对事情都比较好奇,也可能是有些刨根问底,可能也是蛮喜欢同人聊天的缘故,不管怎么说我是一个总问人问题的人,虽然这有时候确实要人有些讨厌,但是也要我在这过程中有所收获,其中我有一个神奇的发现,这些年来有很多师长包括领导再回答我的问题时即使不会他也能答得像个大师,这样的行为总是要我这种认真的人事后发现,他们这种行为虽然一时要自己满足了面子但是长久以来就会慢慢人们的信任和认可,至少我是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的,但是也有个例,我的本硕学校的计算所所长就是一个当我面承认自己不懂我所提问题的人,他不仅告诉我他不知道我的问题的答案而且告诉我他的一些观点并推荐一位他认为会知道答案的老师给我,这要我对这个老师十分的敬重,我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其实,那些为了自己面子胡乱搪塞的人中也不乏领导和知名教授,我想这也是他们的一个瑕疵,你能说他们的心理就怎么怎么健康吗,这可能无关你的学历和社会地位,就像我所说的人总是要不断的去学习的去修正自己的不足。
读研究生时一次上《时间序列》的课上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他工作被派去参加培训,那时候我国概率统计方面的研究刚开始进行,我国急需这方面的人才,再一次大礼堂上大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讲的内容他感觉好像有些不对,有个地方是讲错了的,于是他抱着疑问在课程休息时候去后面找到了讲课的老师,提出了他的问题,讲课的老师一看还真是自己讲错了,他当面向提出问题的学生道歉,说自己如果没有发现这个错误那就是误人子弟了,还很是感谢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就是我后来的老师,在再上课的时候讲课老师公开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这故事我感受到了一个师者的风范,那个年代的朴实之风,而那位纠正自己讲错的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希孺,陈先生,可能这才是一个学者真正的风骨,这件事情看起来好像很小很微不足道但是在现今又又多少人会做到,而这又不论你的地位高低。
其实,说这个小插曲就是想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人生都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即使你是做父母也是需要去学习的,实事求是总是对的,不要有封建家长的那个调调去和子女相处,不然你和这个文章中主人公的命运可能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