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百度百科):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在责任链模式里,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
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UML类图:
具体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1.setHandler(handler2); handler1.handlerRequest("3"); } } public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ublic Handler successHandler; public void setHandler(Handler handler) { successHandler = handler; }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xxx);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xxx) { if ("1".equals(xxx))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处理:" + xxx); } else { successHandler.handlerRequest(xxx); } } } 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rRequest(String xxx) { System.out.println("ConcreteHandler2 处理:" + xxx); } }
模块说明:
Handler:定义一个处理请求的接口。
ConcreteHandler: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如果可处理该请求,就处理,否则将该请求转发给它的后继者。
Client:向链上的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对象提交请求,组装责任链。
适用场景: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个请求,具体哪个对象处理该请求待运行时刻再确定,客户端只需将请求提交到链上,而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对象是谁以及它是如何处理的。
在不明确指定接收者的情况下,向多个对象中的一个提交一个请求。
可动态指定一组对象处理请求,客户端可以动态创建职责链来处理请求,还可以改变链中处理者之间的先后次序。
优缺点:
优点:
请求者和接受者松耦合。
动态的组合职责。
缺点:
产生了很多细粒度的对象
请求不保证在责任链上一定被处理掉。
总结:
分离各个责任块的职责,对其进行链式的动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