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库设计概述
1.1 数据库的生命周期
1.2 数据库设计的目标
1.2.1 满足应用功能需求
-
存(增)
-
取(查)
-
删
-
改
1.2.2 良好的数据库性能
- 数据的高效率存取和空间的节省
共享性、完整性、一致性、安全保密性
1.3 数据库设计的内容
1.3.1 数据库结构设计
静态的
-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逻辑结构设计
-
物理结构设计
1.3.2 数据库行为设计
动态的
1.4 数据库设计的方法
1.5 数据库设计的过程
2、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2.1 需求分析
2.1.1 确定数据库范围
2.1.2 应用过程分析
2.1.3 收集与分析数据
静态结构
• 数据分类表
• 数据元素表
动态结构
• 任务分类表
• 数据特征操作表
数据约束
2.1.4 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2.2 概念结构设计
2.2.1 概念模型
-
实体分析法(自顶向下法)
-
属性综合法(自底向上法)
2.3 逻辑结构设计
2.4 物理设计
2.5 数据库实施
2.5.1 加载数据
- 收集、分类、整理、校验、输入等
2.5.2 应用程序设计
2.5.3 数据库试运行
- 有利于工作人员掌握并熟悉系统;
- 有利于正式运行时避免人为的操作不当等损害。
2.6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3、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法
3.1 各级模式
3.2 概念结构设计
3.2.1 E-R图的表示方法
1:1
1:N
M:N
1:M:N
M:N:P
3.2.2 局部信息结构设计
-
确定局部范围
• 局部范围主要依据需求分析报告中标明的用户视图范围来确定 。往往与子模式范围相对应。
-
选择实体
• 数据分类表是选择实体的直接依据。实体选择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区别实体与属性。
-
选择实体的关键字属性
• 实体的存在依赖于其关键字的存在。
-
确定实体间联系
• 数据间的联系必须在概念设计时确定。
-
确定实体的属性
• 属性分为标识属性和说明属性
3.2.3 全局信息结构设计
用户管理系统的全局E-R图
3.2.4 练习
3.3 逻辑结构设计
3.3.1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一个实体 等于(转换为) 一个表(关系)
实体的属性 等于(转换为) 表中的列
联系 :
1:1 找一边填主键(外)
1:N 多的那边填外键
M:N 联系等于中间表
3.3.1.1 练习1
3.3.1.2 练习2
3.3.2 数据模型的优化
3.3.3 设计用户子模式
3.4 物理设计
3.4.1 物理设计方法
- 建立索引
- 建立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