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得到APP》
达利欧在本书中分享了自己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大大小小的原则加起来有几百条,内容涵盖为人处世和公司管理两大方面,浓缩了达利欧的人生智慧和管理哲学。
核心内容
第一,达利欧的生活原则: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
第二,达利欧的工作原则:把原则当做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以优秀想法至上的原则进行决策;
第三,如何制定属于你自己的原则。
第一部分
我们首先来说一说“生活的原则”。这一部分包含了很多条小原则,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真正地面对现实。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有原则的人”,实际上,要认清楚真相,并没有那么简单。人具有动物性,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会让自己内心的动物精神来驱使自己行动,
从而忽略了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比如说,巴菲特曾经说过自己的投资原则有一条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这一条投资的原则听起来简单,
但是有股票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想要践行这一条原则实在是太难了,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你很难保持理性,很有可能就跟着其他人一起卖出手上的股票了。
为了更理性地思考和行动,达利欧总结了“达成目标的五个步骤”。他认为不论想要达成什么目标,都要经过五个步骤,分别是:设定目标、认识问题、诊断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这五步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到第二步认识问题就推进不下去了,没法正确地认识问题。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达利欧分析说,
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盲点。不同人看问题的视角都不一样。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我们没办法准确地认识和判断形势。
另一方面,人的天性是傲慢与自负的,有的人观点受到了挑战,首先想到的不是承认错误,而是先给自己辩解,甚至连辩解都做不到,直接就生气了。
达利欧认为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傲慢与自负,害我们带着错误的观点去做事,还不愿意接受质疑。那么,这样的悲剧是怎么产生的呢?神经科学家说,这与大脑的运行机制有关。
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特别想知道我们错在哪里,喜欢看到我们的弱点,以便我们能够得到进化,做得更好。但是,大脑中的另一部分,把真实的评价和批评,当成了攻击,
拼命采取各种防御机制,让自己免于受到攻击。换句话说,在你的头脑中有两个“你”,一个是理智的你,一个是情绪化的你,两者总是在相互作对,都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理性的“你”占上风,去克服傲慢与自负,避开盲区呢?那就是,保持极度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有盲点、有缺陷。达利欧交往过无数精英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这些人聪明就聪明在,他们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时,能够保持极度的开放,并且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存在盲点,哪里存在缺陷,从而不断进化自己。
当然,要做到“极度的开放”也不容易,达利欧也说过,多数人通常要18个月才能习惯这样的运作方式。你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比如在面对家人、朋友,或者任何其他人时,开诚布公地交流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判断和选择。你会发现,极度开放和坦诚的情况下,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这样达成的结果,会比自己一个人想出的想法要好。
除了保持极度开放,达利欧认为,我们也应该主动用科学而理性的方式去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动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总结。举个例子,如果你问一个人,你每天上下班一共要花多长时间,大多数人都会说“四十多分钟”,或者“大约一小时”,但是很少有人会把每天上下班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精确的平均上下班时间,以及在上下班的过程中最长花了多少时间,最短花了多少时间。如果你能准确地记录,用这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你对生活的掌控感会提高不止一个层次。
好,这就是本书的第一个内容,“生活的原则”,我们来稍微总结一下。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达利欧建议人们有意识地拒绝自己用动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动,在生活中保持极度开放的认知态度,摒弃自负和不必要的自尊心,从而认清事实和真相。对待生活要有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第二部分
说完了“生活的原则”,我们再来继续说一说达利欧“工作的原则”。从本质上来说,达利欧总结的“工作原则”和“生活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他自己就在书里说,“工作原则”其实就是把“生活原则”应用到了事业上,但是工作原则比生活原则更重要。他在书中列出了上百条原则,大概可以分成三个维度,一个是人,一个是文化,还有一个是组织建设和管理。而在这上百条原则里,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桥水基金奉行的“创意择优”,也就是“优秀想法至上”的原则。
所谓的“优秀想法至上”,意思就是说,公司做决策的时候,要选最合理、最科学的选项,而不是看谁职位高就听谁的。达利欧认为,一个组织想要成功,不是看创始人有多牛,也不是看手上有多少资源,而是看这个企业能不能奉行“优秀想法至上”的原则。
想要让最优秀的想法脱颖而出,第一步肯定是所有人把想法拿出来给大家看,第二步就是大家互相评判,提出不同的意见。那你可能会问了,怎么样评判一个想法是否合理呢?在书中,达利欧介绍了在“桥水基金”内部使用的一种决策方法,叫“可信度加权决策法”。也就是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专业背景,然后对不同专长的人提出的意见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加权计算进行决策。
比如在桥水基金的会议上,如果探讨到医疗相关话题,有医疗背景的人提出的意见,在最后决策中所占的权重肯定就会更大;会计背景的人,提出意见的权重就不会太高。如果探讨的是一个跟会计相关的问题,那就正好是反过来。这种情况下,既保证了决策过程的公平民主,又保证了最后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当然,这个决策方法有个前提,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达利欧看来,每个人的大脑和生理特征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专属的优点和缺点,看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角度,也肯定有自己的局限性。为了保证最终决策的质量,就得把各种不同角度的观点和想法都提出来,充分论证之后,才能保证最终决策最优化。
但是,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营造出这种氛围。那么如何才能够让优秀的想法不断在企业内部产生呢?这里就涉及到达利欧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原则,叫“极度透明和极度真实”。刚才我们说过,在达利欧的生活原则里,有一条叫做“极度开放”,在工作原则里,这条“极度透明和极度真实”跟“极度开放”也是一脉相承,而且特别被浓墨重彩强调的一点。
在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达利欧收到了一封邮件。这封邮件是他的下属发来的,里面是这么写的:“达利欧,你今天在公司开会时候的讲话简直是不及格,你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然的话,你不会讲得这么烂。以后,你应该多花点时间为开会做准备,如果需要,我甚至可以来陪你做准备,帮你热身。”信的最后,下属还补了一刀,说:“你要是觉得我的看法不对,可以去问其他同事,或者直接来问我。”下属这样直接挑战老板,在其他公司实在是很少见。但对达利欧来说,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发生,他也完全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生气。因为只有这样,同事之间才敢坦诚相待。在公司内部,不管级别高低,有任何的问题或想法,同事之间必须及时指出,这就是他们奉行的“极度透明”的原则。
除此之外,桥水基金内部有一个听起来比较恐怖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基本上所有的会议都要被录音。如果在开会的时候,谈到了某位同事,但这位同事又不在场,在场的人就必须把谈论这位同事的录音发给这位同事。也就是说,公司不允许任何人在背后议论别人。比如,有一次,达利欧和公司另一位高管讨论一位员工晋升的问题。高管觉得,这位员工的工作能力很强,可以给他升职加薪,但达利欧却觉得这个员工的能力不够。后来达利欧一想:不行,不能在员工背后议论他们。于是,达利欧就一个电话把这位员工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然后开始当面评论他。当然了,评论的同时,也给了这位员工解释的机会。
其实,这种极度透明和坦诚的文化是有理论依据的。哈佛大学有一位学者叫罗伯特·凯根,他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员工,虽然表面上干的是一份工作,但其实做的是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他原本要完成的本职工作;第二份工作,是要管理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尤其要隐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但这第二份工作,其实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桥水的公司文化里,大家只需要做第一份工作,只做最自然、最舒服的自己就够了,不需要再在第二份工作上浪费时间精力。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还是贯穿着达利欧绝对理性的哲学,他希望打造出每个人都如机器一般精确运作、各尽其责的公司,因为这样才是最高效的。
不过,这个“极度透明”的原则也是有代价的——在桥水基金,新入职员工的离职率非常高。据报道,三分之一的员工在工作的头两年之内就会离开公司。而且,根据这些离职员工的反馈,他们认为同事之间的交流沟通太过粗暴,而且经常处于被质疑的状态。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公司对员工未免太过苛刻。但这就是达利欧坚持的原则,他的理念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原则至上。
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内容,“工作的原则”,我们来稍做总结。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达利欧介绍了一种在桥水基金内部实行的一套决策机制,叫“优秀想法至上”原则,在这个机制中,公司的决策要用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做出来,这个方法就是 “可信度加权决策法”。而为了让公司具备实现“优秀想法至上”原则的可能,达利欧在公司里施行了“极度透明和极度真实”的原则。虽然这个原则让公司同事之间坦诚相待,但这种显得简单粗暴的交流也导致了比较高的新员工离职率
第三部分
说完了“工作的原则”,我们最后来说一说如何形成自己的原则。在这本书的导言里,达利欧也说过,他的这些原则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应该由读者决定。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原则本身,而是原则背后的思考。只有形成自己的原则,才能更好决策。我们不能通过听取别人的经验来建立一种原则,本质上,原则只能来自于自己的“痛苦加反思”。
达利欧就有这样一个怪癖,他喜欢沉浸在痛苦中,不断地复盘这些错误,他甚至还做了一个 APP,叫做 Pain Button,中文直接翻译过来就叫做——痛苦按钮,专门用来记录每一个犯下的错误,记录下每一件引起痛苦和反思的事。
比如,他就在各个场合反复提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初,美国的失业率很高,美国的主要银行持有很多拉美国家的债务。1982 年 8 月,墨西哥出现了债务违约,这在当时算是个危机事件了。达利欧很厉害,成功地预测到了这次债务危机。所以,美国国会、华尔街电视节目纷纷邀请他来讲危机问题。他在电视采访上继续预测,认为“未来市场上还会上演经济危机和大熊市”。后来达利欧却被狠狠地打了脸,当时美联储为了应对这个危机,采取了宽松政策,结果为美国之后带来了十几年的大牛市。达利欧本人也为这个错误判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差点倾家荡产。但是达利欧后来回忆道,正是这一次错误,才让他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让他的思维从认为“我是对的”变成思考“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在后来的金融危机里,这一套思维方法让他受益匪浅,每次别人在金融危机里赔的底朝天,桥水基金总是能保持不错的收益率。
因此,达利欧鼓励大家理性地把自己的错误和反思都记录下来,做一个“专业的犯错者”。其实,平常在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有的事情经历完之后我们会得出一些经验教训,甚至有的时候就是灵光一现,产生了一些很好的想法。但人类大脑的默认设置是“短时记忆”,只要我们不是刻意重复去记忆某个东西,我们获得的经验也好,想到的好点子也好,很容易就忘掉了。这本《原则》就是告诉我们,从人生和事业上获得的经验不要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一定要理性地进行记录和总结。
达利欧在书里说,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英文叫 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这个“专业的犯错者”不是说犯错很多,而是在每次犯错过后,都能对错误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由此能够把错误转化为原则。失败到底是不是成功之母,就取决于你是不是一个“专业的犯错者”,否则就只能获得模糊的、感性的经验,最后的结果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这本书里的几百条原则,都是达利欧自己一点一滴记录总结出来的,是他个人的人生百科全书。使用的时候就像搜索引擎一样,当人生和事业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去里面搜索相关的原则作为决策的参考。开头我们说过,达利欧的桥水基金也是这么做的,他们甚至在公司内部开发了一个叫 Coach 的工具软件。员工遇到什么问题,直接输入关键词,就能在这个工具里找到相应的原则和解决方案。无论是达利欧自己,还是他创立的桥水基金,他们都运转地像机器一样严谨精密,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会被记录下来总结成原则,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照此执行。所以,无论是达利欧自己,还是他的基金,在市场上都很少犯错,而且运转的效率非常高。
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内容,如何形成自己的原则,我们来总结一下。在这部分的内容中,达利欧认为,只有从自己的错误中不断反思,把感性的经验总结成理性的总结,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专业的犯错者”。
总结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
首先,我们了解了达利欧的“生活的原则”,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达利欧建议人们有意识地拒绝自己用动物性的一面去思考和行动,在生活中保持极度开放的认知态度,摒弃自负和不必要的自尊心,从而认清事实和真相。对待生活要有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其次,在“工作的原则”里,达利欧介绍了一种在桥水基金内部实行的一套决策机制,叫“优秀想法至上”原则。在这个机制中,公司的决策决定于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法,而不是职位层次高级。并且,公司使用“可信度加权决策法”来保证这个原则得以实现。而为了让公司具备实现“优秀想法至上”原则的可能,达利欧在公司里施行了“极度透明和极度真实”的原则。
最后,达利欧讲述了“如何形成自己的原则”。我们对于达利欧的这些原则,不一定要照单全收。达利欧说,真正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原则。你只有从自己的错误中不断反思,把感性的经验总结成理性的总结,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所谓“专业的犯错者”,让每一次错误都为你所用,最后用自己的原则体系来驱动你的人生,用理性来对抗世界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