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固定电话的本局和出局呼叫是电话网的基本业务,通过硬件数据的配置,对电话交换设备硬件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通信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局用户数据的配置,对电话呼叫过程、电话呼叫处理以及电话交换的基本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中继数据的配置,对出局电话呼叫处理、路由选择过程、呼叫字冠等基本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培养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熟悉c&c08数字交换系统的硬件组成,维护和管理。
● 熟悉c&c08数字交换机的软件系统,并应用该软件,实现对硬件的配置、维护和管理。
●提高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排除疑难和故障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了解七号信令的基本概念,了解七号信令单元的重要组成成份,了解七号信令的基本信令过程,了解七号信令中继数据的设定过程,使用相关的维护方法。
在通信实验平台上通过配置相关的数据实现固定交换局本局电话呼叫的开通,新业务的实现,如来电显示、热线服务等。在通信实验平台上通过中继数据的配置实现不同交换局用户之间的呼叫。本实习采用自环方式实现局间呼叫。
1、硬件数据的配置
2、本局用户数据的配置
3、话音中继数据的配置
4、七号信令链路数据的配置
下图为交换系统结构框图 :
CC08程控交换机构造: 主控框、用户框、中继框、时钟框
BAM框组成。
交换机的管理/通信模块(AM/CM),最多可下挂16个相邻的交
换模块(SM),此处相邻的SM是指通过40M光纤与AM连接的SM。
各框顺序如右:
AM/CM是c&c08数字交换机的核心管理部分,负责SM模块间信令和话路的交换。在整个交换系统的工作中,AM/CM负责控制信息的生成和传递;控制和指挥其他SM模块的工作;收集各SM模块送来的信息,分析其工作状态,处理后再送往告警箱.AM/CM采用全分散群机控制技术和双总线的控制结构
SM:(SWITCH MODULE) 交换模块 ,我们实验室用的是单模块局,SM最多只有8个机架,在全局统一编号,机框在模块统一编号,编号范围0-47,从底到顶,由近及远。主机架含有主控框,每个SM只有一个主控框,即只有一个主控架。SM 中机框类型:主控框、用户框、 DT框、 RSA框
机框号的排列是规定好的,从上自下,从左到右编号。
PWC为二次电源板.-48V直流输入,输出为直流+5V/20V,可以给控制板,接口板,时钟框供电.具有独立的12V辅助稳压电源,为控制回路,报警回路提供专用电源.控制框共有4个PWC槽位,一般全插上.外侧2块PWC为控制框供电;内侧2块PWC为接口框供电。2块PWC板互为热备板,有一块开工即可对整框供电。在这过程中一次电源完成交流220V到直流-48V的转换,二次电源完成-48V到-/+5V的转换。PWC板侧面有2个开关,上面1个为-48V,电源输入开关“ON/OFF”,正常工作时置为”ON”;下面一个为告警开关,正常工作时置为“ALM”,当没有电源输出时,PWC板会发出急促的告警声。
ADD SGLMDU: CKTP=HSELB, WR=FALSE, NO7=TRUE, SHR=FALSE, PE=TRUE, DE=TRUE, DW=TRUE, PW=TRUE,CONFIRM=Y;
CKTP是时钟选择,这里CETP=HSELB,是硬件选择,其他的数据和设置都是安系统默认的值。
ADD CFB: MN=1, F=0,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CONFIRM=Y;
MN是模块号,我们只有模块1,所有设置为1;F为框号,LN是机架号,PN 是场地号,ROW是行号,COL是列号。上面的代码是增加的主控框在模块号1。
ADD DTFB: MN=1, F=4,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 BT=BP1, N1=0, N4=255, HW1=90, HW7=255,CONFIRM=Y;
增加的中继框在模块号1,框号是4,机架号为0,场地号是0,行、列号为0,板的类型是BP1(TUP),主节点1为0,主节点2、3为默认值,从主节点后面的节点为空。
ADD USF32: MN=1, F=5,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 N1=18, N2=19, HW1=4, HW5=255, BRDTP=ASL32,CONFIRM=Y;
增加的用户框模块号为1,框号是5,机架号为0,场地号为0,行、列为0
主节点1是18,主节点是19,其他为空,HW1是4,HW2、3、4为默认的,其他的HW为空。
中继板(TUP)、协议处理板(LPN7)的类型。通过删除单板,再增加单板来修改单板类型,如图所示:
单板删除很有技巧性,首先你必须明白我们实验室机箱有那些的单板,才能很好的删除故障单板和备用单板,才能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
硬件配置代码请看附录1
l 设置本局信息SET OFI
单板显示的状态:
MOD ST: D=K'5260007, NS=ADI-1&DDB-0;
MOD ST: D=K'5260007, NS=ADI-0&HLI-1&DDB-0;
MOD ST: D=K'5260007, NS=CBA-1;
MOD ST: D=K'5260007, NS=CBA-1&DDB-1;
MOD ST: D=K'5260007, NS=MCT-1;
有些业务是不能同时的开通的,我们测试的时候最好一个一个的测试比叫方便。
本局用户数据的配置代码请看附录2
信令的定义:用于通信设备内部或通信设备之间建立通信的所有控制信号;是承载信息(语音信息或非语音信息)以外的信号,用于控制交换机运行。
Ø 用户线信令:用户和交换机之间;
Ø 局间信令: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
Ø CAS(随路信令):CAS有线路信号和记发器信号组成,对CAS,信令通道和承载通道组合在一起(指记发器信号),或者两者有固定的关联(指线路信号)。
Ø CCS(公共信道信令):一组话音通道的信令是一时分复用的方式在公共高速数据链路上传送。
七号信令网由三种元素组成:信令点(SP)、信令转接点(STP)和信令链路(SL)。下面分别介绍。
u 信令点(SP):信令点是七号信令消息的起点和终点。个信令网中,信令点有唯一的信令点编码SPC(24比特)四个信令网独立分配信令点编码,NI+SPC唯一定位信令点。
u DPC:目的信令点编码。
u OPC:始发信令点编码。从某一SP到另一SP的消息应包含始发信令点和目的信令点的信令点编码,分别称为OPC和DPC。如果我们将发送一条消息比着发送一封信,OPC和DPC相当于发送方地址和接收方地址。
u STP(信令转发点):STP是转发七号信令消息的网络节点
u 信令链路 :信令链路是连接节点(信令点和信令转接点)的数据链路,在七号信令网中是速率为64Kbps的数字链路。
与随路信令不同,七号信令通常使用双向中继,这就增加了两局同时选择同一电路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为“同抢”为了防止同抢,对每条电路,我们给一个局分配主控权,另一端的局分配“从控权”。通常根据电路的CIC号来分配主控权,对CIC是偶数的电路其主控权分配给SPC(信令点编码)大的局,面对CIC是奇数的电路,它的主控权分配给SPC小的局。如何避免同抢,当本局要发起一个出局呼叫,首先占用有主控权的电路;当所有主控电路忙,才去占用非主控电路。那么当选择非主控电路时,又产生了“同抢”的可能性。这时对不同电路选择不同的“电路选择模式”:对本地交换机主控的电路,使用“FIFO”模式,即选择空闲时间最长的电路。对本地交换机无主控的电路。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大部分“同抢”的危险。仍有极端情况,当从呼叫两端来看都只有一条空闲电路供选择时,那么如果两边同时试图占用该电路,同抢的可能性又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非主控”方应放弃。
七号信令系统的四层结构:
1、拨打呼叫字冠查找被叫分析表;
2、根据被叫分析表中该字冠对应的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查路由分析表;
3、根据路由分析表中路由选择码对应的路由号查路由表;
4、根据路由表中路由号对应的子路由查子路由表(要找到信令链路)及中继群表(要找到中继话路);
7号中继话路的选路过程 |
信令链路的选路过程: |
1、根据中继群表中子路由号对应的中继群号查7号中继电路表; |
1、根据子路由表中子路由对应的局向号查局向表; |
2、在中继电路表由交换机随机分配一个中继时隙同时也得到了CIC值,交换机带着CIC+OPC值开始找信令链路; |
2、根据局向表局向对应的目的信令点编码查目的信令点表; |
|
3、根据目的信令点表的目的信令点对应的目的信令点索引查MTP路由表; |
|
4、根据MTP路由表中的目的信令点索引对应的链路集查MTP链路集表; |
|
5、根据MTP链路集表的链路选择掩码分配一条信令链路查MTP信令链路表; |
|
6、根据MTP信令链路表对应的链路号选到了某条链路向对端发送信令消息; |
七号信令中继数据分为七号信令数据和七号信令中继话路数据,配置七号信令中继数据一般先配置七号信令链路数据,再配置七号信令中继话路数据。
(1) 增加MTP目的信令点(ADD N7DSP);
(2) 增加MTP链路集(ADD N7LKS);
(3) 增加MTP路由(ADD N7RT);
(4) 增加MTP链路(ADD N7LNK)。
删除七号信令链路数据步骤与增加数据正好相反。
Ø MTP目的信令点
目的信令点按照同本局信令点的在信令网络中的位置属性,可以分为相邻目的信令点和非相邻目的信令点。其中,有直达信令链路的称为相邻目的信令点;没有直达信令链路的称为非相目的邻信令点。
在七号信令网络中,要使本局信令消息能够到达指定的MTP目的信令点,需要在本局中增加描述该信令点的数据。
Ø MTP链路集
MTP链路集是连接两个相邻目的信令点之间的一束平行的信令链路的集合。增加相邻目的信令点后,需要增加相应的MTP链路集。增加MTP链路集需要了解相邻目的信令点的索引和链路集选择。
Ø MTP路由
MTP路由是两个信令点之间传递信令消息的通路。增加一个MTP路由时,需要了解到达该目的信令点的链路集号、优先级、目的信令点索引等数据。
Ø MTP链路
信令链路是连接各个信令点、传送信令消息的物理链路。
七号信令链路数据配置代码见附录3
u 局向:当一个交换局通过话路以七号信令直接连到本局,称其为本局的一个局向。
u 相邻信令点和相邻信令点:前者与本局有直接的信令连接,而后者只有直接话路连接而没有直接的信令连接
u 子路由:如果局A与局B间有直接的话音通道(不论使用的信令系统),则我们说A与到B的子路由。
u 路由:到达某一指定局的所有子路由的集合,不论该局是相邻信令点或非相邻信令点。
u 路由选择源码:以呼叫源码的角度区分路由策略。
u 路由选择码:以被叫字冠的角度区分路由策略。
增加七号信令中继话路数据配置步骤:
(1) 增加局向(ADD OFC);
(2) 增加子路由(ADD SRT);
(3) 增加路由(ADD RT);
(4) 如果需要,增加时间索引(ADD TMIDX);
(5) 增加路由分析(ADD RTANA);
(6) 增加七号信令中继群(ADD N7TG);
(7) 增加七号信令中继电路(ADD N7TKC) ;
(8) 增加出局呼叫字冠(ADD CNACLD);
(9) 增加号码变换(ADD DNC);
(10) 增加号首特殊处理(ADD PFXPRO);
或
(9) 增加号码变换(ADD DNC);
(10) 增加中继群承载(ADD TGLD);
(11) 中继群承载索引(ADD TGLDIDX)。
删除七号信令中继话路数据步骤与增加数据步骤正好相反。
² 局向局:向描述对端局的类型、级别、网标识、目的信令点编码等信息。当局向中包含七号信令中继时,增加此局向之前必须增加相应的目的信令点数据,即该局向对应的信令点编码必须在目的信令点表中存在。增加一个局向就是增加一个与本局直接相连的对端局的过程;它涉及到[中继]菜单项中的[局数据表],[MTP信令点表],[子路由表]。分配一个局向号,并在[局向表]增加相应的记录;把该局向号加入到[中继群表]中对应该局向的各条中继群中;如果对端是七号信令点,还需要把该局向对应的目的信令点编码填入到[MTP信令点表]中对应的信令点记录中。
² 子路由:增加子路由时,该子路由指向的局向必须已知,否则应增加局向。增加子路由后,应增加中继群指向该子路由。
² 路由:路由指本局到达某一局向的所有子路由的集合。该操作增加一条出局的中继路由;涉及到[字冠]菜单中的[被叫号码分析表]和[中继]等;
详细过程如下:
数据管理→字冠→被叫号码分析表→路由分析表→路由表
修改[被叫号码分析表], 在[中继]/[路由描述]/[路由分析]下,增加一条新的路由;在[路由表]中增加一条新路由的记录;修改[路由表] 根据前面的设置数据修改[子路由表];修改[子路由/中继群表] [中继群一号数据表] [中继群七号数据表]和[中继电路表]等。
² 时间索引:根据时间来决定时间索引值,由时间索引值在路由分析中参与路由的选择,从而达到动态选择路由的目的。如果时间索引值匹配不成功,则选路失败。时间索引为所有中继数据所共用,系统有默认值。
² 路由分析:在增加相应路由分析数据时,要先确定对应的路由选择源码、路由号、时间索引数据已存在。
² 七号信令中继群:增加中继群时,该中继群所属的子路由必须已存在,否则须先增加子路由。因为中继可以定义为独立的一类呼叫源,所以在增加中继群时,若没有这类呼叫源的数据,还应先增加相关的呼叫源数据。增加中继群后,应增加属于该中继群的中继电路。
² 七号信令中继电路增加中继电路时,该中继电路所属的中继群必须已存在,否则应增加中继群。若中继电路所在的单板不存在,应根据中继群的电路类型(TUP/ISUP),增加中继电路单板,并由单板编号得到中继电路号。
² 码变换:当某些呼叫需要变换被叫号或主叫号码时,需要增加号码变换,以指示怎样变换。
² 号首特殊处理:号首特殊处理用来设置交换机对呼叫的不同处理方法,不同的用户对呼叫的处理要求不同,包括呼叫中是否对主、被号码进行变换,失败方如何处理,送信号音的类型等。这些处理方法可根据呼叫源码,号首集及被叫号码的不同进行划分。
² 中继群承载:对于出中继,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中继占用点等参数、做主叫号码发送的变换、做被叫号码发送的变换等。中继群承载包含两个部分数据,设置中继群承载和设置中继群承载索引。在没有填写中继群承载的情况下,中继占用点等于被叫分析表中的“最小号长”与呼叫源表中的“预收号位数”中的较大值。增加中继群承载后,应该增加关于该中继群承载的承载索引。增加中继群承载时,该中继群承载使用的号码变换必须是已经定义的。
² 中继群承载索引:当增加中继群承载索引数据时,必须先定义所使用的中继群、呼叫源、中继群承载。
Ø 本局呼叫过程 :
CCV=32,CIC变换值值长, CIC变换类型中的“增加”、“减少”主要用于中继自环时,将出入中继的CIC编码通过变换,使收发消息的中继电路的CIC值一致。开局间中继时,CIC变换类型为“不变换”。 取值范围为0~4095。CIC变换类型设为不变换时设为0。当CIC变换类型为增加或减少时,该值有效。
ADD N7TKC :增加七号信令中继电路
SCIC=0,起始CIC值取值范围为0 ~65535,定义起始电路号对应的CIC值。CIC是七号信令中继电路的电路识别码,CIC的取值必须要与对端局协商而定,双方保持一致。 ITU-T规定,CIC的低5位比特表示中继电路在某PCM系统中的时隙号,高7位表示PCM系统的编号。通常情况下,CIC值连续编码,TS0(时钟同步)及链路时隙也占用CIC编码资源。
开始我们做实验的时候,电话打不通,没有反应,是因为我们没有设置和计算好,CIC变化值长与两中继群号的起始的CIC值没有对应,应该CCV=SCIC(1)-SCIC(2)。还有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是打不同电话,因为我没有在机箱后面插我配置的出入局线没有连接;
实验过程中,打局外的电话时候我们也改了号首为四位的情况,但是可能我们的号首转换的问题失败,找不到通路,局外的电话就不能打,还有我们的号长度也错了,应该是11位,我们设置10位,把CSC改0,为最后我改过来后成功的测试。局外实验测试是经常出现问题的,我们只要认真的分析每一个问题,找出问题的所在,就很简单的解决掉,千万不要放弃,坚持是最重要的。
七号信令中继话路数据配置代码见附录4。
对于教学实习,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以后的就业和深造都是有好处的。程控交换实验把软件和硬件和好的结合一起,而且模拟实际的设备运行和工作,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我们知道我们实验是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义等等。但是我觉得在实习的安排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现说明如下:
在实习之前可以提前一段时间公布题目,让我们对所要做的东西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可以提前准备。这次实习,很多人弄了几天都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当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主观态度问题,但对于一部分同学,没有充分的准备无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实习的进程没有控制好,开始讲理论部分过快,后面的上机时间给予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发现实习到后面老师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当然我们也就不知道干啥的。我们做实验,进行分组帮助是很好的,某人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是解决问题最方便的途径,更好的理解你的错误之所在,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实习总体上,我们很满意,学到了课堂所学不到的东西(就算课程实验都不能学到这些),很感谢学校在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提供这次实习的机会,我们也很幸运成为这次实习的宠儿(这个实习我们是第一届)。
ADD SGLMDU: CKTP=HSELB, WR=FALSE, NO7=TRUE, SHR=FALSE, PE=TRUE, DE=TRUE, DW=TRUE, PW=TRUE,CONFIRM=Y;
ADD CFB: MN=1, F=0,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CONFIRM=Y;
ADD DTFB: MN=1, F=4,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 BT=BP1, N1=0, N4=255, HW1=90, HW7=255,CONFIRM=Y;
ADD USF32: MN=1, F=5, LN=0, PNM="Gem", PN=0, ROW=0, COL=0, TSN=5, N1=18, N2=19, HW1=4, HW5=255, BRDTP=ASL32,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4,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5,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6,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7,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8,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9,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0,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1,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3,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4,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5,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6,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7,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8,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19,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20,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21,CONFIRM=Y;
RMV BRD: MN=1, F=5, S=22,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4,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5,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7,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14,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17,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18,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19,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20,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21,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22,CONFIRM=Y;
RMV BRD: MN=1, F=1, S=23,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2,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3,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4,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5,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6,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8,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10,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14,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17,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18,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19,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20,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21,CONFIRM=Y;
RMV BRD: MN=1, F=0, S=22,CONFIRM=Y;
ADD BRD: MN=1, F=1, S=17, BT=LPN7,CONFIRM=Y;
ADD BRD: MN=1, F=1, S=18, BT=MFC,CONFIRM=Y;
SET OFI: LOT=CMPX, IN=FALSE, IN2=FALSE, NN=TRUE, NN2=FALSE, SN1=NAT, SN2=NAT, SN3=NAT, SN4=NAT, INC="000000", IN2C="000000", NNC="111111", NN2C="000000", INS=NONE, IN2S=NONE, NNS=SP24, NN2S=NONE, SCCP=NONE, TADT=0, ERF=NONE, SPF=TRUE, STP=FALSE, RSF=FALSE, LAC=K'27, LNC=K'86, BTVM=K'166, NTVM=K'166,CONFIRM=Y;
ADD CHGANA: CHA=0, CHO=CENACC, PAY=CALLER, CHGT=DETAIL, MICS=1, RAT=1,CONFIRM=Y;
MOD CHGMODE: CHA=0, DAT=NORMAL, TA1=180, PA1=1, TB1=60, PB1=1, AGIO1=60,CONFIRM=Y;
ADD CHGIDX: CHSC=1, RCHS=1, LOAD=ALLSVR, CHA=0,CONFIRM=Y;
ADD CALLSRC: CSC=0,CONFIRM=Y;
ADD CNACLD: PFX=K'526, MIDL=7, MADL=7, CHSC=1,CONFIRM=Y;
ADD CNACLD: PFX=K'027, MIDL=10, MADL=10,CONFIRM=Y;
ADD DNSEG: P=0, BEG=K'5260000, END=K'5260063, INDX=0,CONFIRM=Y;
ADB ST: SD=K'5260000, ED=K'5260063, DS=0, MN=1, RCHS=1,ICR=LCO-1&LC-1&LCT-1&NTT-1&ITT-1&ICTX-1&OCTX-1, OCR=LCO-1&LC-1&LCT-1&NTT-1&ITT-1&ICTX-1&OCTX-1,NS=ADI-1&HLI-1&CBT-1&CAW-1&CTR-1&RIS-1,CONFIRM=Y;
/新业务登记(缩号,热线,来点显)
MOD ST: SD=K'5260000, ED=K'5260063, NS=ADI-1&RS-1,CONFIRM=Y;
MOD ST: D=K'5260006, NS=ADI-1&HLI-1&RIS-1;
ADD CNACLD: PFX=K'027, MIDL=10, MADL=10,CONFIRM=Y;
ADD DNC: DCX=1, DCT=DEL, DCP=0, DCL=3,DAI=NONE,CONFIRM=Y;
ADD PFXPRO: PFX=K'027, CSC=1, DDC=TRUE, STF=SDT, DDCX=1,RAF=TRUE,CONFIRM=Y;
ADD N7DSP: DPX=2, DPN="武汉", NPC="222222", NN=TRUE, APF=TRUE,CONFIRM=Y;
ADD N7LKS: LS=2, LSN="到武汉", APX=2,CONFIRM=Y;
ADD N7RT: RN="到武汉", LS=2, DPX=2,CONFIRM=Y;
ADD N7LNK: MN=1, LK=4, LKN="到武汉1", SDF=SDF1, NDF=NDF2, C=65, LS=2, SLC=0, SSLC=1,CONFIRM=Y;
ADD N7LNK: MN=1, LK=5, LKN="到武汉2", SDF=SDF1, NDF=NDF2, C=97, LS=2, SLC=1, SSLC=0,CONFIRM=Y;
ADD OFC: O=0, DOT=CMPX, DOL=SAME, NI=NAT, DPC="222222", ON="黄梅", DOA=SPC,CONFIRM=Y;
ADD SRT: SR=2, DOM=0, SRT=OFC, SRN="到黄梅", MN1=1,CONFIRM=Y;
ADD RT: R=2, RN="到黄梅", RT=NRM, SRST=SEQ, SR1=2,CONFIRM=Y;
ADD RTANA: RSC=2, RSSC=1, RUT=ALL, ADI=ALL, CLRIN=ALL, TRAP=ALL, TMX=0, R=2,CONFIRM=Y;
ADD N7TG: MN=1, TG=3, SRC=2, TGN="黄梅出武汉", CSC=0,CT=TUP, CCT=INC, CCV=32,CONFIRM=Y;
ADD N7TG: MN=1, TG=4, SRC=2, TGN="黄梅入武汉", CSC=0,CT=TUP, CCT=DEC, CCV=32,CONFIRM=Y;
ADD N7TKC: TG=3, SC=64, EC=95, SCIC=0, SCF=TRUE, COF=FALSE,CONFIRM=Y;
ADD N7TKC: TG=4, SC=96, EC=127, SCIC=32, SCF=TRUE, COF=FALSE,CONFIRM=Y;
ADD CNACLD: PFX=K'0713, CSA=NTT, RSC=2, GAIN=AGN, MIDL=7, MADL=11,CONFIRM=Y;
ADD DNC: DCX=1, DCT=DEL, DCP=0, DCL=4,DAI=NONE,CONFIRM=Y;
ADD PFXPRO: PFX=K'0713, CSC=0, DDC=TRUE, STF=SDT, DDCX=1, RAF=FALSE,CONFIRM=Y;
/格式转换
SET SMSTAT: MN=1, STAT=ACT,CONFIRM=Y;
SET FMT: STS=ON,CONFIRM=Y;
FMT ALL:CONFIRM=Y;
[1] 叶敏主编:《程控数字交换与交换网》,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卢路先编著:《程控交换技术实验讲义》,2003年3月。
[3]祁存荣自编:《程控交换技术实验讲义》,2005年6月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论文下载: